昆曲《十五贯》剧照
“我好比鱼儿漏网,急匆匆逃入海洋……” 43岁的聋哑人刘春红聚精会神地领会昆曲《十五贯》通过手语“翻译”的唱词。她虽听不到台上演员的唱腔,但通过舞台前的手语提示,《十五贯》演绎的一幅幅画面在她脑海里呈现。4月16日,获得文化部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的浙江省昆剧团昆曲《十五贯》推出的手语版演出,为河南省洛阳市300多位残疾人奉上了一场特别的公益演出。
浙江省昆剧团昆曲《十五贯》经历了“传、世、盛、秀、万”五代昆曲人的传承,在长达58年的时间里演出达1500多场。为更好地向残疾人展示昆曲艺术的传承成果,此次浙江省昆剧团派出了“秀字辈”和“万字辈”两代昆曲人同台演绎。演出开始,当演员穿着戏服甩着水袖亮相时,台下聋哑人或双手高举,或热情拍手,表达着对演员们的敬意。与此同时,一位美丽端庄的女子也出现在舞台左侧。演员亮嗓轻吟低唱,这位女子则用手语把该剧的唱词和情节呈现在观众眼前。
这部无障碍式欣赏的昆曲深深吸引了台下观众。换场间隙,他们还用手语与身边的同伴积极交流。《十五贯》中娄阿鼠的扮演者、32岁的演员朱斌说:“我的表演神情生动细致一些,肢体语言尽可能夸张一些,通过这些表演抓住观众,让他们理解剧情。舞台上下的互动很好,他们也感动了我们。”
据浙江省昆剧团团长林为林介绍,《十五贯》在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全国巡演中推出了很多公益性演出。为使残疾人能够看得懂、听得懂,演出在故事情节编排上进行了一些细微调整,在增加大量手语解说的同时,尽量把场景的转换、人物的穿着打扮和动作等转化为能让聋哑人更易于理解的“语言”。
“我从来没有想过可以现场感受昆曲艺术带来的震撼与乐趣。”聋哑人戴祥荣用手语告诉记者。此前没看过昆曲的他本以为自己并不感兴趣,看了才知道昆曲如此吸引人。他认为,这次演出中人物对话加上讲解员的适时解说,让他欣赏这部戏一点都不费力。“原来昆曲这么好看。”刘春红激动地用手语比划着,以前只能在电视上看一些戏曲,由于没有手语解说,看得特别费力,而这次的效果却很不一样。
“最让我感动的不是掌声,而是观众用手语表示的充满着真挚感情的观后感。”林为林说,艺术团的演出能让聋哑观众看懂并带给他们震撼,这是大家最欣慰的。在这样的公益演出中,艺术家们也被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演职人员在传艺同时得到了教育,更加坚定了他们为艺术事业努力工作的决心。
洛阳市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刘峥伟表示:“对听障人来讲,走进剧场欣赏戏剧演出曾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十五贯》运用全新无障碍表现形式,让300多位聋哑人第一次看懂了。大多数残疾人除了基本生活需求,更重要的是文化精神层面的渴求。衷心感谢文化部开展的此次优秀保留剧目全国巡演活动,能够让《十五贯》这样优秀的剧目走近残疾人。”刘峥伟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让残疾人走进剧场观赏高雅艺术。
“我们做的还不够好,怎样开展无障碍的演出,让更多优秀剧目走到残疾人身边,还需要更多的创意和支持。”林为林表示,会以实际行动继续为残疾人提供优秀剧目,同时也会通过昆曲的艺术形式创作一些残疾人励志题材的故事,从而更好地拉近残疾人与戏曲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