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晃在第23届“白玉兰”奖颁奖晚会上。(资料图片)
一首声情并茂的诗朗诵《行板如歌》,让现场观众再度为77岁的“莎剧王子”的功力和风采倾倒。
4月9日晚的上戏剧场,一个“玉兰吐芳百花争艳”的舞台,第23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将最郑重的一朵“白玉兰”——特殊贡献奖,交到了著名表演艺术家焦晃的手中,致敬这位戏剧苦行僧追寻60年的戏剧理想。
站在舞台中央的焦晃,鹤发童颜,眉宇间透着深邃、从容的美。
“对于一个绝对的艺术家来说,悲怆是一种深沉,更是一种极深沉的美。而美是一种照耀着人生苦难的光明。悲即美,而美即光明。悲怆成全着美,美宣泄着却也抚慰着悲。”王蒙的散文《行板如歌》经由焦晃的朗诵,有了更多生命的感动。
深沉的感动背后,是六十年不改初衷,对艺术和美的孜孜以求。
上世纪60年代,刚刚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进入上海青年话剧团的焦晃,主演的莎士比亚剧作《无事生非》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为他赢得“莎剧王子”的美誉;他在莫里哀剧作《吝啬鬼》、美国当代剧作《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个黑人中士之死》以及英国品特的剧作《背叛》中的出色表现,令几代话剧观众赞叹。
“他追寻崇高的戏剧理想,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是精品。可以说,由他主演的作品,足以构成一道色彩斑斓的戏剧舞台人物长廊。”老戏迷这样说。
“戏剧就是他的宗教,而他则是一位虔诚的戏剧苦行僧。”他的夫人这样评价。
“既然要干这个事,就要负责任。当年我考戏剧学院时,就有人问我什么是戏剧。几十年后,我才知道,戏剧是人们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要感召人们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世界;戏剧也是一面镜子,让人更清醒认识生活和自己,去掉盲目性,激发自觉性。”面对台下的观众和年轻的演员,焦晃如是自述。
时间,沉淀着他对于戏剧和人生的思考。尽管,最初与舞台的结缘是8岁时在重庆偶然看到陈白尘的《禁止小便》和宋之的的《国家至上》。但从此,他再没有离开“庄重的舞台生涯”。2012年,年逾古稀的焦晃再次将《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搬上舞台。
他说,在众多戏剧作品中,尤其钟爱莎士比亚戏剧。在他看来,莎剧有一种特殊的形式美。“莎士比亚自历史天空高度,热情表达了他对人自身良好发展的关怀和期望,蔚蓝的天空依旧清澈,他对人类依旧期待……”颁奖晚会的前一天,在“白玉兰”戏剧论坛上,聊到兴起,焦晃翻出该剧的宣传单页,朗读起亲笔写的前言。
回望六十载戏剧人生,他说:“我一分钟都没想过要挣钱。演戏是非常快乐的过程。当演员一辈子没有太平日子,永远要难为自己。世界上所有的喜悦跟创造性的喜悦都不能比。创造性劳动的人,永远没法停,停下来反而难受。”
他渴望享受驰骋舞台的快乐。他说,戏剧是自己最后的阵地,“在有生之年希望再演上一两个戏,若不演戏,快乐也就没有了。”
“人生苦短,人生苦苦。然而有美,有无法人为地寻找和制造的永恒的艺术普照人间。”王蒙在《行板如歌》中写下这句话。此时,舞台中央,一束光笼罩着焦晃。那一刹那,仿佛一个个鲜活的戏剧人物在他身上一一闪过。焦晃说:“我这辈子做得微不足道,但是尽了我的心,尽了我的力。我们诚实地付出了劳动,我不愧对。(光明日报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