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戏剧>戏剧话题

戏曲“破圈”之后:看满园春色喜人

时间:2024年03月14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余青峰
  【舞台艺术众家议】
  作者:余青峰(一级编剧,曹禺剧本奖获得者)
  戏曲演出在近期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盛况,业内业外都觉得“如梦似幻”,但这个情况却真真切切发生了,让人不由想起昔日梅兰芳演出时,“万人空巷看梅郎”的情景。但热潮之下必须要有冷静的思考:不仅要出几个名角儿,而且要不断储备新生力量;不仅是几部作品出圈火爆,更应带动更多佳作走近大众……
  从去年开始,戏曲快速“回归”演出消费的主阵地,大众对其关注度走向新高。某沉浸式越剧一票难求,甚至暗涌着高价转卖戏票的黄牛,一张戏票开价一万元。一时间业内业外都觉得“如梦似幻”,但这个情况却真真切切发生了,让人不由想起昔日梅兰芳演出时,“万人空巷看梅郎”的情景。
  “戏园者,实普天下之大学堂也”,戏曲是中华文化集大成者,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宋元明清至今,戏曲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值得大家的热捧。
  戏曲也经历过落寞。上世纪90年代,在五彩纷呈的各类艺术形式冲击下,戏曲逐渐淡出大众视野,虽有不少新戏排演出来,戏曲业界创作热情未减,但观众数量却越来越少,戏曲人颇有几分自娱自乐之味。
  所以,今日戏曲之“破圈”令所有戏曲人欢欣鼓舞,士气大振。“破圈”后的戏曲演员成了明星,大型娱乐典礼、仪式中开始多了他们的身影,几出沉寂已久的经典老戏也经由他们的演绎,重新焕发了光彩,但热潮之下必须要有冷静的思考。可以看到,凡是有戏曲明星参与的戏曲演出全部票房火爆,一票难求、欢声喝彩之下,很难说清一些观众是真正为了戏曲的魅力而来,还是仅追逐明星的热度。有些戏中,戏曲明星只是配角甚至龙套,粉丝依然热情不减,至于整场演出唱念做打的主角们,反而要面对此类喧宾夺主现象。
  在个别戏曲明星爆火后,我们更应期待并推动践行戏曲的全面繁荣。不仅要出几个名角儿,而且要不断储备新生力量;不仅是几部作品出圈火爆,更应带动更多佳作走近大众。当下,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对戏曲的扶持力度前所未有,戏曲人应当抓住机遇,打破固有思路,迎来戏曲在新时代的全面发展。其中,有几点亟待进一步明确。
  其一,对于剧作者,应以本心写戏,在作品不断的排练和演出实践中,修改打磨出属于新时代的经典。
  何谓创作本心?本心是思想的光芒,人性的光辉,现实的光亮,不得不写也,不吐不快也。然后斟酌行吟,方得经典。若只是机械完成制作任务,为了“写”而写,可以想见作品内容必定乏善可陈,也绝不会令人深有共鸣与共情。
  自宋元以来,“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逐渐发展成为流行文化,传承至今的诸如元杂剧《窦娥冤》《西厢记》《赵氏孤儿》,明传奇大家汤显祖之“临川四梦”,以及清代的昆曲《长生殿》《桃花扇》,都是经典。所谓经典,必先流行,流而行之,经而典之。戏曲在元明清是作为原创文学而存在的,人人传抄,洛阳纸贵,也就接受了一批批读者、观众的检阅。
  我们今天看到的古代戏曲经典,之所以能在一代一代观众中流传下来,正是由于在一次次的传播与修改过程中,剧作家与观众、读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一起完成了佳作的打磨。洪昇撰《长生殿》,十余年三易其稿,如切如磋,耗尽心血。其他名留青史的剧作家莫不如是。
  如今的戏曲作品数量庞大,几乎都是原创,但有的作品却是排一出丢一出,丢一出再排一出。有些剧本虽自称几易其稿,却也只是在座谈会上听听专家意见,而非在长期演出实践中的琢磨。一出新戏,假如十年后还要复排,还能传承,还有受众,便有了成为经典的可能。
  其二,戏曲院团应该乐于了解市场,勇于闯市场,在制作上保持作品灵活的“身段”。
  面对市场,部分戏曲院团可能会在各种娱乐浪潮冲击下感到不自信,因而不知也不敢去闯市场;又因为有各种扶持,也没有特别强大的动力去闯市场。
  一些戏曲作品所谓的闯市场,往往是完成场次指标,通过各类验收。专家,依然是其最主要的观众。戏曲需要专家,但不能依赖专家。专家的作用在于进行高屋建瓴的指导和鞭辟入里的评论,归根到底还是要依赖买票进场的观众。
  再有就是一些作品盲目追求大制作,布景堆砌如山,转台异常繁复。有些获奖新戏,思想性艺术性俱佳,也颇有可看性,却获了奖就没有再演。为什么不演?因为一场演出需要十几辆大卡车,一百多号人搬运、装台,费用巨大。
  戏曲若想回归市场,须在制作上保持灵活的“身段”,戏曲的写意美学由文学和表演构筑,手眼身法步可以演绎一切,舞美灯光稍作辅助即可。不以大制作、高科技为噱头,坚持内容为王与中国戏曲的写意审美,才有可能把戏曲故事津津有味、热热闹闹地演给观众,演出一片市场。
  其三,戏曲院团长要把热度变为“浓度”,把明星培育成名角儿。
  有学者云,戏曲院团长是剧目创作的第一责任人。戏曲院团涌现明星,登上热搜,于院团长而言可谓是“突如其来的幸福”。此时此刻,更要冷静,不能被幸福冲昏了头脑。循着热流,戏曲明星登台唱戏,票房秒空,这是好事。但若急于变现,把明星变成摇钱树,唱唱老戏,吃吃老本,使得明星们身心俱疲,那便是坏事了。戏曲要有热度,要有市场,但不能变成“菜市场”,戏曲是精致的,是有门槛的;戏曲要有粉丝,但不能一味被盲目追捧,而是要引导粉丝欣赏戏曲之文学美、腔调美、表演美、意境美。
  作为戏曲院团的当家人,院团长应该潜下心来,做好演员的心理疏导,抵制过多的娱乐诱惑,为他们创作新剧目,打磨新形象,让明星成为名角儿,把热度变为“浓度”,用几枝独放带动满园春色、万紫千红。毕竟,流量总会流失,热度总会冷却,明星虽耀眼却稍纵即逝,唯有名角儿所塑造的经典形象,才是戏曲艺术生生不息的薪火。
(编辑:刘禹森)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