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戏剧>戏剧话题

唱响新时代的英雄赞歌——话剧《英雄儿女》创作后记

时间:2022年10月17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喻荣军
0

  1952年巴金深入到朝鲜战场前线,冒着生命的危险,他在战壕里与志愿军指战员同甘共苦,进行战地采访。1961年他根据采访的素材创作了中篇小说《团圆》。196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根据该小说改编拍摄了电影《英雄儿女》,电影塑造了王成、王芳等经典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影响了几代人,尤其是王成牺牲前喊出:“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这声怒吼穿越了历史的时空响彻至今,振聋发聩。电影的主题曲《英雄赞歌》更是唱出了人民对于英雄的褒扬和深情,感染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话剧《英雄儿女》根据同名电影与巴金的小说改编,我想从今天的视角,挖掘英雄背后的故事和情感,找寻他们的理想与信念。话剧围绕着王成、王芳、王文清与王复标两代人展开故事,展示了他们为了祖国,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同时,也结合了上海这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与精神的英雄城市,力图写出英雄们的革命情怀,共同唱出新时代的英雄赞歌。

  原著小说和电影非常真实而精彩,除了提供了令读者与观众难以忘怀的经典场面和动听而充满豪迈的歌曲,还提供了很好的人物关系与结构基础,这就给我的话剧创作提供了较大的创作空间,因为我只保留了王成牺牲的场面和一些经典的台词,其他的情节和场面基本都是重写和新写,我在人物关系上重新进行了挖掘和创作。因为时代和历史的原因,原著和电影更多关注的是人物的精神层面,而并没有过多地展示人物的情感层面,而这些就是这次话剧创作的重点。同时,我也加了一些新的人物与情节,从而让整个故事更加的丰满与全面,既给英雄的精神层面更好的支撑,同时也更能传递出人物的真实情感,更易于让观众理解人物的动机与情感,而且也更加符合话剧舞台呈现的特点。在小说中,描述王成的部分,只有简单的几句话,“年纪不过三十多点,来到朝鲜,水土不服身体不大好。”“这个团完成了上级给的任务,友军也终于赶到了。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可是电影在改编时,编剧毛烽和导演武兆堤却根据朝鲜战场上几个真实的英雄事迹进行综合,从而创造出了王成这个经典的银幕形象。电影改编的成功之处在于不陷于小说原著,大胆创造,更加发挥了电影的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整个故事。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所以在创作时,我决定不能囿于原来的小说与电影,要在原著中寻找线索,但更要结合在采风与采访过程中寻找到的事例,重新进行创作。例如,在小说中提到的细节,“王芳听说有岗哨没有听到演唱,她就跑出去找那些人,亲自唱给他们听”,我就据此创作出王芳深夜给岗哨小战士单独慰问演唱的情节,小战士来自于上海的吴淞,王芳给他演唱了自己在课本里学唱的歌曲《本事》,“记得当时年纪小,我爱谈天你爱笑……”这是他们共同的记忆,也是王成兄妹的共同情感记忆,此时,个人的情感升华为对于家乡的思念和对于祖国的情怀。

话剧《英雄儿女》剧照 

  原著小说与电影跟上海很有关联,巴金一直住在上海,小说也最先发表于《上海文学》,在小说中,许多人物也都是来自于上海,这是巴金所熟悉的生活与人物。主人公王成、王芳与王复标一家来自于上海闸北,另一个主人公师政委王文清也曾是在上海做地下工作的革命者。十八年前,中共在上海的中央机关因为叛徒的出卖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共产党员王文清被捕前把自己一岁多的女儿托付给工人王复标,十八年后,他们在朝鲜战场上再次相遇。为了了解更多的背景与事迹,我特地参观了上海奉贤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和龙华烈士陵园,了解到许多当时发生在上海的事情,无数的上海市民都积极报名参军,他们来自于各行各业,极大地丰富了志愿军的作战准备,而且留在后方的上海民众也是积极生产,捐飞机大炮,以实际的行动支援前线。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人民当家作主,虽然新中国还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可是在上海,各行各业都干劲十足,尤其是上海的工人阶级,给了前线战场很大的支持,很多的军用物资都是上海制造的,而且都是在短时间内赶工完成。当时上海工人阶级的口号是: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要物资有物资,要什么有什么。而对于在前线的战士们来说,能在战壕里看到送来的中华品牌,他们的心里都充满着力量。这次创作采风收获颇丰,我还有幸采访到许多还健在的志愿军老战士们,甚至还有像王芳一样当年的文工团团员,他们给我讲了许多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真实感人的故事,提供了许多细节,他们当时唱的歌、说的快板,他们如何行军,如何躲避空袭,如何上前线进行慰问,甚至是如何创作,这些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从而激发起我的创作激情。有些志愿军老同志现在身体不太好,但一听说是要改编《英雄儿女》,立即就充满着热情与期待。他们跟我说,不要管他们是在家里,还是在医院病床上,只要我在创作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随地问他们,这些都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在后来的剧本中,有许多的情节都是来自于这些老志愿军战士们真实的故事,包括坑道里火线入党、文工团团员们与战士们签订生死协约、战场上祭奠英雄等情节,还有相互取暖御寒、为了行军方便而丢掉军被、躲避敌人飞机等细节。此外,我还采访了许多不同时代的军人,他们来自于新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年轻的,年长的,上过前线的,没有上过前线的,可他们对《英雄儿女》都印象深刻,非常热爱。英雄情怀是流淌于每一个军人血管里的。

  因为主人公王芳是一名文工团团员,所以她日常的演出节目非常重要,除了长鼓舞、说唱快板、京韵大鼓和数来宝之外,在音乐的选择上,除了选择大家耳熟能详的《英雄赞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以及《我是一个兵》,我还选择了《本事》等歌曲来表现人物之间的情感沟通,表现上海的歌曲有很多,但是想找到能符合人物心理和规定情境的歌曲就非常少,自己就站在人物的角度去进行思考与寻找,才能找到最合适的歌曲。在朝鲜战场上,许多战士都唱着苏联歌曲《共青团员之歌》奔赴前线的,因为歌词里召号大家万众一心保卫国家以及对于母亲和家乡的思念都是彼时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声。当时,文工团团员们在祭奠英雄时就会唱起苏联的革命歌曲《光荣牺牲》:“压在心灵上不是伤悲,闪在眼睛里不是泪,如今当我们向你告别,黄土掩盖住你的骨灰……我们光荣地全力战斗,并无情地为你报仇,在你的骨灰上发誓……”这首歌从曲调到歌词都非常符合战场上祭奠英雄的场面。

  英雄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形象、最难忘、最震撼的文化记忆,具有特定的内涵。那什么是英雄?什么是英雄主义?什么是当代的英雄精神,这是话剧《英雄儿女》需要回答的问题,也是剧本的立意所在。英雄是指具有英勇品质的人,而英雄主义是指具有自我牺牲的精神与行为。而当代的英雄精神就是为了集体或国家的正当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是一种甘于奉献的精神。在剧中,王芳觉得自己虽然救人负伤,但并不能像哥哥一样是英雄。她为此而苦恼。王文清是这样回答她的:“那你爸爸呢?他做了一辈子工,受了半辈子苦。可是他对工作忠心耿耿,贡献出一切,难道不是英雄吗?其实,我们每个人在最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就是给祖国作贡献,那他就是个英雄。谁也不想打仗啊,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多好啊。可就有这样的野心豺狼不想让我们过好日子,那我们只有反击。如果这场仗迟早是要打的,我们这一代打了,下一代就不用打了。 ”这就是英雄之于我们当代每一个普通人的意义。

  这次创作时间比较紧,除了精读小说和细看电影之外,我还读了一批有关志愿军入朝的书籍,包括《志愿军一日》等,还有一些志愿军老战士寄给我的他们的回忆录,每一本都是他们真实经历的记录,非常鲜活而生动,在这些朴实的话语中我可以感到一种豪迈的革命热情在始终洋溢着。他们是最真实的、最平凡的,却蕴藏着极大的能量。

  上海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是具有革命传统的地方,她永远值得我们去歌颂与赞美。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在上海,许多重大的革命历史事件、重大活动都发生在上海,许多重要的革命人物都曾经在上海工作、学习和生活,上海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从反动派手里夺回来的城市,也是中国革命时期牺牲党员较多的城市,这么多年,这座城市经历过风风雨雨的考验,但每一次都成功地克服困难、奋勇向前。上海这座英雄的城市,它经过炮火的洗礼,流过烈士的鲜血,才有了今天的安宁。我想通过话剧《英雄儿女》告诉观众们,今天我们褒扬英雄,不仅仅是为了缅怀当年他们的英雄事迹,更是为了弘扬英雄精神,从他们的身上汲取力量,从而有了未来面对困难与挑战的勇气。

  今天,我们弘扬英雄精神,就是在强调“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和“人民至上”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今天我们安宁的生活来之不易,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精心呵护、珍惜和热爱。这就是如今我再次创作《英雄儿女》的意义所在。

  为了英雄。是为记。

(编辑:高森)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