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戏剧>热点推荐

数字技术与文化想象力消费的跨界融合创作

时间:2024年06月0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阳

数字技术与文化想象力消费的跨界融合创作

——以山东卫视《戏宇宙》为例

《戏宇宙》第一季海报

  今天,数字技术发展和文化想象力消费给戏曲艺术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其中,舞台数字技术的创新突破、跨媒介生产要素的配置组合和戏曲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于戏曲艺术“两创”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山东卫视原创大型戏曲类节目《戏宇宙》经过第一季、第二季的播出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在价值导向、内容创新、文化内涵、形式“破圈”等方面作出了有益尝试。随着第三季的筹备与宣推进展,节目形态的提质升级有待进一步思考。

  “燃、拼盘、混搭”:舞台数字技术的风格确立与形态反思

  中国戏曲与媒介技术的融合发展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为了更好地迎合当下网生代年轻受众的审美趣味和欣赏习惯,《戏宇宙》在舞美装置、虚拟主播、节目包装上大量运用数字技术,让节目整体风格呈现出“燃、拼盘、混搭”的流行风格也更具青春属性。

  早年间,传统戏曲舞台受限于客观物质条件,形成程式性、虚拟性、综合性的演剧风格,“一桌二椅”的设置也让观众充满视觉期待与主观想象。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镜框式舞台的引入,三面墙式的观演空间让戏曲艺术的剧场性更加鲜明,戏曲舞台装置也应运而生。今天,AR技术和全息投影的应用不仅能够实现物质空间复原,而且更能创造性地建构虚拟世界。

  数字技术革命性的突破让“燃、拼盘、混搭”的舞台视效风格成为今天戏曲艺术跨媒介传播的一种典型性视觉标签,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戏曲艺术年轻化了起来,让面临市场化生存困境的戏曲艺术热闹了起来。包括202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2022年哔哩哔哩跨年晚会的戏曲节目都运用了相关数字技术,呈现了数字化的演艺空间,通过数字技术为戏曲艺术“两创”赋能。然而,为了更好地释能戏曲艺术传播发展,也要客观反思数字技术与戏曲艺术本体之间存在的美学矛盾。一方面,戏曲艺术写意性、虚拟性、程式性的表演特征是建立在演员与观众之间约定俗成的想象性空间完成,也就是“空即是满”、虚表现实的想象世界,如果一味靠数字技术营造博人眼球、绚丽夺目的舞台空间,有时会适得其反干扰表演本身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与戏曲艺术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审美空间差异。从舞台到荧屏、剧场到小屏,时空转化所带来的视觉呈现还需再校准与上镜头性。如演员在戏曲舞台上讲究“子午线”的身段朝向位置,但在镜头前如果不稍加注意,子午线的位置便会混淆,身段美感随之消失。类似问题还有虚拟性表演与电视写实之间的冲突,镜头景别与身段造型之间的冲突等。因此,数字技术视域下的戏曲传播不仅要解决传播什么的问题,更要思考怎么传播的角度。

  跨媒介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调性、质性与适配性

  今天,舞台艺术跨媒介生产传播已成为重要趋势。第一季、第二季的《戏宇宙》节目通过“戏曲+摇滚”“戏曲+舞蹈”“戏曲+体育”等十余种融合形态来丰富和拓展戏曲,展现出戏曲文化多元与包容的魅力。

  从形式内容角度来看,反差越大的艺术形式进行跨媒介创作,越能表现出鲜明的对比性和跨界性,舞台效果也愈加强烈。梳理往期内容,创作逻辑可归结为古今结合、中西结合、动静结合,题材形式可分类为“戏曲+舞台艺术”“戏曲+文体”项目等。对于部分艺术形式来说,这样的跨媒介创作路径可能缺乏内在逻辑和外在支撑,最终落入为跨媒介而跨媒介的创作窠臼。为此,戏曲艺术跨媒介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需要有统一的调性、同源的质性和相互转化的适配性。

  统一的调性是定位舞台艺术跨媒介创作基本特征的准则。王国维认为:“戏曲者,以歌舞演故事也。”在戏曲舞台上,无声不歌无动不舞。歌舞化的演剧形式就是戏曲艺术的重要调性之一,从音律层面和动作层面的跨界创作就是其重要路径。《戏宇宙》中运用“戏曲+舞蹈”“戏曲+摇滚”“戏曲+交响乐”的创作方式,将一出出经典剧目与其它艺术形式相结合,如豫剧摇滚《开封有个包青天》融合了豫剧彩旦和电音摇滚的形式,让节目现场热辣滚烫、充满力量。

  同源的质性和相互转化的适配性是舞台艺术跨媒介转化的核心要素。戏曲艺术跨媒介转换就要从功法本体中寻找切口。“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是戏曲表演的核心技艺,也是跨媒介创作的肌理性问题,找到同源质性和形式适配性,也就找到了跨媒介转换的关键元素。如中国古典舞的起源、创编借鉴了戏曲表演中的身段功法。那么,是否可以从“舞”入手,讲述戏曲与中国古典舞的内在姻缘与外在转化故事?此外,戏曲武打也为中国武侠电影贡献了“打把子”“打套子”等文化符号,从“武舞同源”的角度也能进行有益的跨界尝试,这也将为其他艺术形式跨媒介转化提供理据和形式。

  戏曲文化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娱乐价值与艺术准则

  山东卫视《戏宇宙》在第一季、第二季不断推陈出新的基础上,收获了市场与口碑的双线认可。在第三季即将播出之际,更需要结合市场现状进行分析思考。

  《戏宇宙》的出圈与戏曲文化产业深度转型有着一定关联。在电视传媒一端,出现了《戏宇宙》《最美中国戏》《浙里有戏》等优质戏曲节目。在电影领域,《白蛇传·情》《樵国夫人》等戏曲电影让年轻观众直呼“国风‘出圈’”。在网络媒介,戏曲变装、戏歌翻唱频现过万点击。在小剧场领域,越剧《新龙门客栈》更是火爆到了一票难求的地步。作为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戏曲文化产业的布局、转型、提质让更多人走进戏曲、了解戏曲、喜爱戏曲。同时也需注意的是,在戏曲文化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过程中,应把握好娱乐价值和艺术准则之间的关系。

  戏曲艺术本是扎根民间土壤的大众艺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娱乐属性。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戏曲艺术面临生存发展的瓶颈。现阶段如何借由数字文化技术进行传播,是行业从业者亟须思考并付诸实践的工作。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坚持守正创新,利用好全媒体时代的传播媒介广泛传播戏曲艺术。另一方面仍要坚持对内容进行社会层面、文化层面的坚守。在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要注重两者的动态平衡,缺少了商业属性的文化产品没有生命力,难以自力更生。反之,一味追求商业价值而缺少社会属性的文化产品更不可能可持续性良性发展。因此,借由数字技术和文化想象力消费赋能戏曲艺术“两创”发展,才能更好地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新的方法与路径。

(编辑:苏锐)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