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戏剧>戏剧评论

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观察之二:土沃根深绽芳华

时间:2011年11月16日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韩晓玲
0

  梅尚程荀张,流派纷呈。生旦净末丑,群英荟萃。

  作为京剧重要发源地之一的湖北,这个金秋格外欢腾。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在此举行,急管繁弦乐了江城,国韵芳华醉了荆楚。

  这是京剧的盛会。27台参评剧目中,无论老剧新编、新创剧目,均是体现时代精神和各地特色的艺术佳作。老中青三代名角阵容整齐,一批新秀崭露头角。海内外一干京剧名票,也前来一展风采。

  这是人民的节日。《建安轶事》两场演出的票早被戏迷们一抢而光,七旬爹爹罗运祥专程坐动车从安徽金寨来汉,幸运地买到最后一张票,280元,他说:“为好戏赶来,值!”61岁的王敏武买了19场演出票,每张20元,连声感谢“文化惠民”让工薪阶层享受到精神大餐。

  沐浴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春风,以京剧艺术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正昂首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传承京剧艺术,须扎根传统。

  京剧首先要姓“京”。京剧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博大精深。近200年间形成的表演手段,让方寸舞台幻化气象万千;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代代绵延相传的“四功五法”,成为区别于其他艺术的京剧精魂。这些珍贵家底,是传承与发展京剧艺术的丰厚养分。

  2006年以来,省京剧院先后特邀60余位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来汉授艺,80余出优秀传统剧目、13个京剧流派在这里得到继承。近5年,该院共排练演出了传统折子戏多达109个,传统全本大戏达42个。

  弘扬传统艺术,要融入时代。

  京剧也要姓“今”。京剧从雏形到成熟,便是一部继承与创新的发展史。当代京剧艺术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既富传统之美又具创新之魅,绽放出盎然生机。作为六京节主办省的湖北,以两台精心打磨的参评剧目展示了艺术创新的勇气和实力。《建安轶事》跳出以往蔡文姬题材的窠臼,重在演绎文姬归汉后的一段情事,对古老艺术的年轻化、传统京剧的现代化及历史题材的时代化进行了一次积极探索。《水上灯》力图打造“汉味京剧”,在京剧舞台上刻画汉剧名伶水上灯的悲欢人生,戏中不仅出现汉剧唱段,更设计了一段京汉对唱。

  传播高雅艺术,应面向大众。

  阳春白雪也要“接地气”。六京节期间,安排了京剧走进大众系列活动。名家名票闹荆楚、海内外名票演唱会、京剧天天演等活动,让武汉三镇都飘荡着京剧味儿;京剧与湖北图片展、名家学术讲座让市民们知道了京剧的前世今生;为普通观众勾脸开面、“教一招半式”、现场手绘京剧脸谱等互动交流,让大家都来乐一乐。

  35场剧目演出,惠民票都占每场20%,仅售20元。低票价政策惠及广大戏迷,让更多市民走进剧场看大戏。其实这些年,京韵大舞台一直坚持双休日低票价演出,早已成为戏迷们流连忘返的“戏窝子”。近4年来,省京剧院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基层演出近700场,年均近180场。

(编辑:白伟)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