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站在舞台中央的她,总是那样光彩照人。北京奥运会、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上海世博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还有多年来每个大年三十的不眠之夜……在一次次重大直播中,全国观众目睹了她那从容不迫、优雅知性的魅力。这一次,以“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获得者的身份,她又与我们分享了台前幕后、工作生活中的点滴故事。
>> “我不是来沽名钓誉的”
屏幕上的董卿,观众看得见的,是她身上披着的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的耀眼光环;而舞台下的董卿,观众看不见的,则更多。
进入中央电视台后,董卿接手的第一个任务是主持《魅力12》。在与这个节目朝夕相伴的两年中,她不再单纯依赖撰稿人提供的台本死背台词,而是努力发掘自己的想法,不断实施可行的建议,力图每一期都精益求精。如果说,这是董卿小试牛刀的开始,那么接下来的《欢乐中国行》,令广大观众更加喜爱她富有激情又不失幽默的主持风格。由于工作需要,在5年多的时间里,她走遍了全国200多个城市,最多时一个月中连跑了8个城市。有时录制节目的目的地在一些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交通不便,路途艰辛,但每一次她都能够拖着一路风尘和疲惫,带着饱满的情绪走上舞台。
董卿说:“做主持人没有捷径,也没有什么诀窍。”因此,她要求自己全力以赴。一次,在参与一档由中央电视台与俄罗斯国家电视台共同制作的跨国寻亲节目《等着我》时,董卿的合作者是俄罗斯主持人伊戈尔。起初,面对中国的年轻人,这位资深前辈有些不屑。正式录制时,董卿从讲述6个故事的前因后果、介绍一位位嘉宾,到现场采访,一人挑起大梁,几乎说了整整3个小时。通过卫星电视,董卿看到,随着节目的深入进行,伊戈尔的状态也从漫不经心变得越来越投入,双方的连线愈加频繁,他被董卿的出色表现“征服”了。
其实,为了“刨出”节目背后的亮点,在现场碰撞出更多火花,每一次登台前,董卿都会做足功课,因此为节目熬夜也成了家常便饭。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宾馆;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独自关在房间里查资料、练台词直到凌晨,是她的一种习惯。有一年,她主持公安部新年晚会,其中一个环节是请6位英模代表给大家拜年。董卿拿到手的资料仅仅有他们的姓名和头衔,通过上网搜索了解,她被英模们的事迹感动不已,立即向导演提议:“能不能让我用一句话向观众介绍每一位英模?”考虑到晚会时长有限,导演并没有采纳,但她的坚持终于换来导演“你现场先这么说吧”的认可。又是一夜不眠,她反复推敲琢磨,将数万字的事迹浓缩成每人短短两行字,最终呈献给观众,让更多人知道并记住了这些祖国需要和人民敬重的“最可爱的人”。
做了这么多“观众看不见的事”,为什么?她只淡淡地回答了两个字:责任。她说,“站在舞台上,我不是来沽名钓誉的”。在她看来,主持人不是“传声筒”,而是需要向观众提供信息、情感和思考的空间。为此,她“时刻准备着”。
>> “我自信还可以做得更好”
很多观众都知道董卿有两次“跳槽”的经历。
多年前,她从浙江电视台远赴上海东方电视台闯荡。那是1995年底,董卿的父亲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则招聘启事,认为这是让女儿回到上海的好机会,于是立刻写信告知。那时,董卿在浙江电视台有自己的节目,做编导、当主持,工作如鱼得水,要是去上海这个大城市,她隐隐担心自己会从此淹没。但挡不住父亲的催促,她寄出了应聘的录像带,最后被成功录用了。
在上海的董卿,主持着《相约星期六》《视听满天星》《新上海游记》等收视不俗的栏目,并先后获得上海十大文化新人、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一切按部就班,而就在此时,新的机遇降临了。2002年春节刚过,中央电视台成立西部频道,该频道总监尹力在金话筒奖评审时对董卿印象颇深,力荐她来“试试”。经过一番笔试、面试、试镜,又是顺利过关。
来到中央电视台,董卿在新的考验中静静等待属于自己的再次迸发。2004年7月,机会来了——主持第十一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这是一次“拉锯战”,30场比赛,每晚直播近3个小时。董卿每天下午1点开始预采选手,4点彩排,到晚上10点半直播结束,然后到会议中心和同事“碰头”,回到家往往已是凌晨两三点,而为第二天的直播准备工作才刚刚开始,不得不熬到天快亮才能入睡……一天天循环往复,辛苦自不必说,可她却乐在其中。
做主持这行的都知道,直播,往往是最考验功力的。2004年的最后一天,董卿用“成功脱险”的经历,经受住了跻身中央电视台后的又一次考验。那是主持迎新年特别节目,距离零点钟声敲响还有3分钟,最后一个节目却提前结束了。“这180秒怎么办?”站在舞台上的董卿焦急地默问自己,心跳加快,但表面上却自如依然,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和积淀,定了定神的她即兴演说起来,直到把时间拖入倒计时16秒。走下舞台的她,看着导演赞许的目光,长舒了一口气。
正是怀着“我自信还可以做得更好”的信念,董卿转战着不同的平台,迎接着更大的挑战。
>> “只因太害怕辜负了观众,辜负了这个舞台”
如今,第五届全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节目主持人、中国大学生电视节最受大学生喜爱女主持人、“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25年25人”……一个个奖项的获得,并没有让董卿因此而有丝毫懈怠。相比观众们熟悉的笑容,主持生涯中,那些或真情流露或鲜为人知的泪水,更让她刻骨铭心。
人们不曾忘记,多次随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到基层慰问演出时,她触动心灵的潸然泪下,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人们更不曾忘记,玉树地震赈灾晚会上,她饱含着晶莹泪光的动人讲述,充盈着生命的希望与力量。
舞台上的董卿爱流泪,舞台下的董卿更爱流泪。
在从2005年起一连7年担纲重任的春晚舞台上,她至今有着难以释怀的记忆。这件事,众所周知。2009年春晚现场,董卿误把马东介绍成“马先生的儿子马季”。第二天在不安稳中醒来后,“眼泪还是不由自主地夺眶而出”,在深深自责与无比懊悔中,她度过了难捱的大年初一。在董卿心中,哪怕是一丁点儿错误,都是不可原谅的。主持节目回家后反省至凌晨,已不是第一次了,前不久她还因一期《我要上春晚》录制得不理想而自我检讨许久,因为她认为“等到别人都觉得你有问题的时候,就来不及了”。董卿说,一直以来坚守这份认真与苛刻,“只因太害怕辜负了观众,辜负了这个舞台”。
每年春晚直播结束后,董卿孤单地回到住所吃速冻饺子的事情同样被很多人熟知。虽然现在谈及此事,她会笑着说“都被说了多少遍了,不值一提”,但进入中央电视台后,迎接她的清苦和寂寞,还是让她时常不禁落泪。租房子、找服装、打出租,繁忙工作的同时还要打理各种生活琐事,当时已小有名气的董卿割舍了身边的一切只身“北漂”,一切都要从头来过。她至今还清楚记得离开上海前录完最后一期节目时的情景,“夜里两点多,我一个人开车回家,路上行人稀少,马路两侧的灯光呼啸着从眼前滑过,我只知道这个地方不再属于我了”。董卿说,当时控制不住泪水的她告诉自己:“我是自愿选择离开的,但是没有人能告诉我这种选择是对还是错。”
她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勇敢、那么坚强,她也有痛苦纠结的心事,但她更深知:绚烂舞台的“风光”过后,终究要独自归于平静。“所有光环、掌声和赞美,不是加之于我个人的,而是给我身后团队的,给我背后所依托的中央电视台的。”在董卿看来,她还需要去不断调整,平和心态,找寻自我,让双脚重新踏实,回归朴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