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电视>电视话题

微短剧爆火,“迷你”叙事何以风靡

时间:2024年11月21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范志忠

  短剧出圈,长剧变短。2024年以来,微短剧的风靡引发社会关注。与此同时,8集《我的阿勒泰》等短剧获得收视与口碑的双丰收,破除了短剧在电视上没有收视的刻板认知。以长篇连续剧为主的叙事美学似乎正在发生转变,这一转变蕴含着怎样的创作特征和传播规律?将为传统剧集生产带来什么影响?本版邀请专家对此进行探讨。

  ——编  者

  2024年影视创作的“迷你”叙事美学,成为引人注目的现象。及时分析“迷你”叙事的特征,剖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预判这一现象对今后影视创作将带来的影响,对于推动中国影视高质量创作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G时代,万物互联,曾经扎根在PC端的视听作品,可以毫无阻碍地在移动端自由传输,从而极大地解放了影视创作的生产力。海量的微短剧以一种“迷你”叙事,在移动端开疆拓土,一跃成为当前视听作品传播的弄潮儿。

  微短剧的“迷你”叙事,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时长之短。在电视端或者PC端播出的长视频,一般时长为45分钟左右,微短剧往往只有几分钟,甚至1分钟左右。决定一部作品是否具有吸引力的播出时长,也因此从“黄金5分钟”变成了“黄金5秒钟”。换言之,原来观众可能观看5分钟左右的时间才决定是否弃剧而去;而微短剧的“迷你”叙事,意味着这个时间只剩下5秒左右。在这样的“紧箍咒”下,微短剧的叙事美学发生了深刻变化。长视频中习惯的草蛇灰线、伏笔千里的渲染与铺垫,在微短剧中被极大地压缩了;长视频叙事的起承转合中常见的过场戏,在微短剧中被尽可能地剔除了。绝大多数微短剧“迷你”叙事美学的重要特征,就是信息密集、悬疑丛生,强调稍纵即逝的瞬间体验,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

  微短剧“迷你”叙事这一审美特征,深刻契合了5G时代互联网移动端受众的审美需求。一方面,海量的视频扑面而来,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微短剧5秒制胜的叙事技巧,显然有利于吸引在无目的状态下漫游于各种互联网平台的受众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的闲暇时间变得碎片化,微短剧恰好满足了人们在候车、购物等间隙时间的观剧欲望,因而迅速火爆出圈。

  毋庸讳言,微短剧火爆的背后,确实存在野蛮生长的乱象。各种追求感官刺激的爽文,纷纷从网文迁徙到微短剧平台。微短剧大多投资少、制作门槛低、变现快,所谓“一周拍完、一月上线、一部财富自由”,这种一夜暴富的神话不胫而走,更是让各路资本竞相涌入。为了更好地规范引导微短剧的发展,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规定要求自2024年6月1日起,微短剧需按投资额分类分层审核,未经备案的作品不得上网传播。此外,各地政府纷纷出台“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的激励政策,着力提升微短剧的审美品质,引导微短剧走上精品化发展之路。

  微短剧在移动端的火爆出圈,影响了长视频的收视市场,诸多长视频纷纷开始调整自己的叙事策略。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25—32集剧集占比提升8.7%,33集及以上剧集整体占比减少14.2%。十几集甚至几集的迷你剧,开始赢得流媒体平台和受众的青睐。与此同时,长视频开始注意汲取微短剧的叙事技巧,如2024年热播的40集连续剧《墨雨云间》,渗透了微短剧“迷你”叙事的创作思维,矛盾集中,反转不断,引发收视热潮。

  当然,微短剧的“迷你”叙事,并不会主宰互联网时代的所有视听创作。近年来,《去有风的地方》《我的阿勒泰》等剧作风靡,恰恰就在于其另辟蹊径,以一种静水流深的叙事美学,聆听大自然的呼吸,抚慰躁动不安的心灵,赢得人们的喜爱与共鸣。

  无论是长视频还是微短剧,其创作一方面要尊重互联网传播规律,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审美内容的艺术创新。唯有如此,互联网时代的影视作品才可能化“流量”为“留量”,从“爆红”到“长红”,推动中国影视创作繁荣发展。

  (作者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人民日报》(2024年11月21日20版) 
(编辑:王垚)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