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新闻眼

投资5.5亿元,历史名街 “活着”保护

时间:2015年01月20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投资5.5亿元,海口骑楼老街三条街区修复完成

历史名街 “活着”保护(历史建筑如何不再成为历史)

修缮后的海口骑楼老街。吴 乐摄

  1月初,海口有点阴天。

  70多岁的裕大公司管理人颜振武老伯站在自家红字招牌下,拄着拐杖,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这栋房子传到我手上已经是第四代了。你们看,它原来就是这样的,红字招牌,多好看。”

  颜老伯的家,在博爱北路,是典型的海口骑楼。据海口市骑楼办副主任、海口旅游文化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爱华介绍,海口骑楼老街是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评出的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海口修复骑楼老街综合整治项目于2010年8月开工,总投资5.5亿元。

  项目总体规划范围为,长堤路以南,龙华路以东,和平路以西,解放西路、文明中路以北的围合部分,地块总面积为121.3公顷。项目启动示范区范围包括,新华北路、长堤路、水巷口、博爱北路、解放东路围合区,占地面积约13.37公顷。

  今年1月,历时半年的海口骑楼老街博爱北、水巷口街景街廓整治工程与骑楼集散广场建设完工,60多个“老字号”恢复旧貌,也揭开了老海口的新篇章。

  “骑楼不仅是景区,更是历史文化街区”

  什么是骑楼?初到海口的人总会禁不住问。

  对于住在这里的“老海口”来说,是“80年前,先人们下南洋、闯西洋、到东洋,赚到钱后,用见过的最漂亮的东西建成的家”。

  对于骑楼老街修缮方案设计团队负责人、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常青来说,是“上世纪30年代文化交流、碰撞激发的人文景观”。

  对于赵爱华来说,“不仅是景区,更是一片延续海口城市记忆的历史文化街区。”

  改造修缮好的骑楼街区,对三种不同诠释都做出了无声的印证。

  巴洛克式立面,米色白色或彩色的外墙,半圆拱、尖拱或连续拱的檐廊,泰国、印度或阿拉伯式的柱子,修旧如旧,却又历久弥新。

  一楼是门脸,二、三楼住人。前面雕梁画栋,后面是朴实方正的琼北民居。

  街上有仿旧样式的咖啡吧、电影吧,有画展、电影展、琼戏,但猪脚饭的香味是楼上的住户家传出来的。本地工艺品小店新开了不少,店门口遮阳伞下喝老爸茶的,还是那些“老搭子”。早晨,海南粉摊上都是熟门熟路的“老海口”,晚上,咖啡吧里坐了许多新游客。

  海南人做生意大都“腼腆”,没有大声招徕顾客的习惯,因此哪怕是改造好的3条街区,和很多修缮好的历史文化街区比起来,也安静得多。

  有着80多年历史的裕大公司,今天依然卖着布匹。南兴店的陈老伯,守着把角的门脸儿,海南人叫“铺翅”,开着烟酒小卖店。旧式五金、日杂、织毛衣、补鞋子、改衣裳的铺子,一直都在老地方,海口人找起来从来都不费劲。

  几乎每个年代出生的海口人在这里都能找到他们生活的印记,这凸显了负责保护和修缮的人们的一致理念:“骑楼的保护,不能只见房子不见人。”

  “历史建筑的灵魂,主要在人”

  保护骑楼难不难?

  听到这个问题,常青笑了,反问:“当初骑楼老街修缮方案向全国招标,招标两次,流标两次,你们说难不难?”

  “难在哪?”

  “难在得让这些街区都活着。不仅建筑活着,这些建筑的灵魂也得活着。”常青说。

  怎么才能找到这些建筑活的灵魂?常青说:“首先,应该是真实的,整修后的街道应该符合历史。其次,应该是完整的,很多建筑的外观和结构都遭到了破坏,街道整修应该风格统一、完整。最后,应该有利于生活的延续。历史街区的成功修复,应该实现这三者的统一。”

  为了符合历史,在修缮工程开始前,施工方海口旅游文化投资控股集团总工程师刘涛在骑楼老街上“游荡”了7年,每张修复的老字号招牌后都有他大量的考证。老照片、老招牌,只要是老东西,他都有兴趣。

  为了建筑群的完整性,同济大学历史建筑保护实验中心主任戴仕炳教授介绍,针对不同街区的特点,设计人员采用了不同的设计方案。博爱北路骑楼在历史上不是整齐划一的颜色,而是多彩的,每栋楼颜色都不一样,通过剥离的方法骑楼的原始面貌得到了恢复。中山路进行选择性剥离,在有依据的基础上尽可能修复,没有依据的尽可能少干预, 保留历史记录。

  至于保护修缮工作如何延续今天的生活,整个设计团队都犯了难。巴洛克式的门脸好修复,内里的琼北民居改造难。将近一个世纪过去,“好多空间性的包袱已经形成了。”常青说。原来一进一进的院落、天井,几乎全部被盖成了房,变成了“竹筒房”。有的一层空间被加盖了阁楼,生生变成储藏室。老房子权属复杂,结构复杂,内部修缮的任务,似乎比外部改造更艰巨。

  外部修缮的同时,对权属清晰简单的老房子,内部实验性的修缮正在展开。中山路35号,已经被改造成海口南洋骑楼老街文化展示馆。部分老墙被保留,不必要的隔断被打通,已经盖上屋顶的天井用玻璃恢复原有的通透。线路进行了统一改造,内在格局更加合理,房屋的功能更符合现代生活、办公的习惯。

  负责具体修缮的师傅于成友说:“房屋权属和空间太复杂,能进行这种内部改造的实在是太少了。现在只能开始尝试一点。”

  “活着的历史建筑保护更难”

  无论是施工方、建设方还是管理方都认为,让历史建筑“活着”,比仅仅保护建筑本身要难得多。

  骑楼里有不同级别的历史建筑,对于那些文物保护建筑的维护还算有法可依,而很多非文保建筑,虽也是骑楼的一部分,却因为缺乏保护依据,资金上也有困难,保护状况不容乐观。如何防止利益冲动对建筑整体风格的破坏,各方都在想办法。

  戴仕炳正在主持起草的《海口骑楼建筑立面修复技术导则(试行)》,对设计修缮的技术问题进行了规范,但是,“有些房屋是个人的,《导则》毕竟不是法,如果人家不照着做,有效的制约手段也不多。”

  对于被破坏的非文保建筑,刘涛很难过。他说:“像这样还有大量居民生活的老街,要让居民自发保护历史建筑,我们有必要探索一些办法。比如,除了对破坏街区整体风格的情况进行处罚外,可否对按照要求修缮的个人,采用减免其房屋维修基金等办法进行鼓励?”

  这个观点,得到了常青的支持。常青认为,有些国家,对权属清晰的历史建筑的保护实行了“维护认养”“税费减免”等政策,对减轻历史建筑群的维护负担、保证建筑群的完整性,都有积极作用。

  “活着的历史建筑保护,不能损害居民生活风貌,也要设法增加人气,引进新型业态。”海口骑楼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南秋介绍,中山路现已汇聚多家旅游纪念品店、南洋风情咖啡屋、各类文化展馆和书屋,未来计划打造成集文化旅游、城市历史展示为一体的街区,“希望不久的将来,骑楼老街的整体业态水平能够进一步提升”。

(编辑:孙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