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热图

雕塑家创作"三百六十行"雕塑 含1080个人物

时间:2013年01月15日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蒋太旭
0

“三百六十行”的小样《照相》 记者傅克强 摄

《车水》 记者傅克强 摄

李三汉在放大间修改大样记者傅克强 摄

《捕鱼》 记者傅克强 摄

《磨砻》 记者傅克强 摄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三百六十行”究竟有哪些行当;经过数千年“淘洗”,它们又会以怎样的样貌出现在今人面前?记者昨日从湖北省美术院“三汉雕塑工作室”获悉:经过长达3年的创作,浓缩中华五千年农耕文明史的“中华三百六十行”大型民俗人文雕塑小样,已于日前全部完工。雕塑由1080个人物、360座雕塑组成。建成后,将绵延8公里,总耗铜量逾150吨。

  昨日,记者在位于武昌昙华林艺术区的“三汉雕塑工作室”看到了全部完工的“中华三百六十行”雕塑小样。每件小样均为二三十厘米高,一排排一层层,摆满了一屋子。共有360座雕塑,每座雕塑用两三个人物表现一个行当,涵盖了农业行、作坊行、商店行、饮食行、小菜行、文化娱乐行等17大类。人物服饰及场景道具呈现了一百多年前清末民初的社会图景。

  穿行在这些形形色色的“行当”之中, 观者既可以看到“农业行”里勤恳耕作的农民、“作坊行”里神情专注的绣花女、“小菜行”里挑担卖菜的小贩,也可以看到“巫术行”里玄乎的算命先生、“乞骗行”里狡诈的小偷……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非常传神,令记者惊叹不已。

  “三百六十行”于2010年开始创作,由著名雕塑家、湖北省美术院雕塑研究创作室主任李三汉率姜海焱、杨波、李鹏程等一批青年雕塑家组成的团队,历时3年在昙华林完成,仅雕塑中的人物就多达1080个。据介绍, “三百六十行”小样将按照比真人略大的比例分批放大、翻模并铸成铜雕,“安家”占地1000亩的安徽太湖县三百六十行民俗雕塑文化园。据悉,雕塑全部完工后,将绵延8公里,总耗铜量逾150吨。

  记者了解到,目前已完成的首批100座铜塑已运达安徽,并在当地展出。这些可触可感,与人们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雕塑每天吸引着成千上万观众的眼球,引起关注和轰动。长江流域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张昕称其“为中国人、世界华人乃至外国人,提供了一组深入了解中国清末民初时期民俗文化的惊世组雕”。著名文艺评论家、中国艺术家协会视觉艺术研究会会长傅建生向记者表示:在武汉诞生的“三百六十行”浓缩了中华五千年农耕文化发展史,将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辉煌一页。”

  【揭秘】  

  “三百六十行” 缘何而来? 

  多数人印象中, “三百六十行”是泛指,并不是一个确定数。雕塑是以什么依据来确定这些行当?昨日,“三百六十行”大型雕塑的主创李三汉教授向记者透露:所有行当参考清末民初蓝翔和冯懿有合著的《中国·老三百六十行》所载历史信息创作。

  李先生介绍, 中国自唐代开始就有“三十六行”的记载,经过逾千年的发展演变,社会分工发展为民间广为流传的“三百六十行”。但只是个笼统说法,说起来方便,听起来顺耳,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分工纷繁多样,又岂止“三百六十行”。但创作必须真实地再现“三百六十行”,所以他们选择了清末民初蓝翔和冯懿有合著的《中国·老三百六十行》为创作蓝本。

  按照该书所录,“三百六十行”共分为17大类。在这17大类行当中,既有今天人们熟悉的“捏面人”、“书画装裱”、“修脚”、“绣花坊”、“杀猪”、“算命”、“邮差”、“拍电影”、“烫衣”等行当,也有不少行当则已经发生了演变,如“接生婆”、“更夫”、“西洋镜”、“钱庄”、“人力车”、“煎鸦片”、“粘蝉”等。

  “百年前的‘三百六十行’,到今天其实绝大多数都还存在,比如今天城里人鲜见的‘舂米’ 、‘ 磨砻’、‘踩水车’等传袭数千年的农耕行当,至今仍在中国的一些边远山区存在。”李先生感慨:这些行当看上去离今天遥远,其实近在咫尺,比如过去的“镖局”、“钱庄”,就演变成了今天的“押运公司”、“银行”。他认为,“三百六十行”既是历史的传承,也是时代的延续。

(编辑:白伟)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