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文学>作家协会

彭荆风长篇小说《太阳升起》研讨会在京举行

时间:2018年12月14日 来源:《文艺报》 作者:宋晗
0

  “他这一生都在登高”

  彭荆风长篇小说《太阳升起》研讨会在京举行

  《文艺报》讯 12月12日,由文艺报社、中国作协创研部、作家出版社、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文联共同主办的“彭荆风长篇小说《太阳升起》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出席并致辞。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云南文联党组书记李勇,以及胡平、叶梅、柳建伟、白烨、黄尧、王干、徐可、李朝全、程绍武、刘琼、颜慧、缪开和等近30位专家学者参与研讨。会议由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吴义勤、文艺报社总编辑梁鸿鹰主持。

  铁凝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向已故作家彭荆风表示怀缅。她回忆起一年前到云南进行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调研时专程探望彭荆风先生的场景,所见一切,仍历历在目。铁凝说,我们聚在这里研讨彭荆风先生最后一部作品《太阳升起》,以这样一种特别的方式追忆和缅怀他,研究他的文学创作,从他的创作道路中汲取有益的启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铁凝说,彭荆风先生一生热爱文学,从未间断过写作。一方面,他积极投身国家解放事业,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坚持守在边防第一线,保持着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他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国内的、国外的、先锋的、传统的,阅读让他的作品呈现出多样的艺术风貌。铁凝表示,彭老已经远行,他给我们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也给我们留下为人为文的精神风范。我们要通过研讨彭老的作品,学习彭老对于创作的执著、严谨和担当,学习他为人为文的表里如一,学习他以人民为中心、将创作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的文学精神。我们要把学习所得运用到自身创作中,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繁荣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白庚胜谈到,每个时代应该有每个时代的高峰,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会出现自己的高峰,彭荆风先生是西南军区也是云南的一座高峰。他积极书写云南的发展历史,书写我们民族翻身解放、从世界边缘走入世界中心的整个过程。作为一个军人,彭荆风先生一身正气,令人崇敬,对作家,尤其是对军旅作家来说,他是标杆一样的存在。

  李勇在致辞中说,彭荆风先生对文学倾其一生的热爱和坚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60多年来,他扎根云南、情系云南,用文字深情书写云南的发展历史,成为云南边地军旅文学开拓者之一。《太阳升起》是先生的遗作,也是他倾注心力最多、寄托愿望最深的作品。此书的出版,既是对彭老的告慰,更是对他的深深怀念。

  《太阳升起》是彭荆风酝酿60年、写作20多年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写佤族人民的生活、风俗,详尽地描绘了边地民族的生活方式、情感方式、民情习俗和宗教信仰等。小说不是对“异风奇俗”的猎奇式展示,而是将其放在民族历史性变革的重大时刻,获得更真实、更深刻、更具历史意味的反映。与会者认为,《太阳升起》选取当年民族工作组开展工作过程中的一个有代表性的小片段,展示出彭荆风对于社会与人生的看法。小说中每一个人物的经历和命运在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他们的性格、处境决定着他们的行为,而他们的行为又影响着整个故事的走向。因有重大历史背景为依托,这部小说产生了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奇妙效果,叙事流畅生动、引人入胜,同时也深刻反映出当时复杂微妙的形势,更表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努力团结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决心、保家卫国的勇气和能力。

  与会专家谈到,彭荆风一生的写作集中在云南这块土地上,集中在部队官兵身上,集中在边地少数民族身上,但是他的作品又不局限于一时一地,而是开阔的、深邃的。他始终用深情的笔触书写着人情、人性与人心。他给我们留下了短篇小说集《当芦笙吹响的时候》《边寨亲人》《佧佤部落的火把》《驿路梨花》、中篇小说集《雾茫茫》《云里雾里》、长篇小说《鹿衔草》《绿月亮》《孤城日落》、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解放大西南》《旌旗万里》等32部作品。彭荆风是一个将少数民族文学与军旅文学紧密结合的、有整体文学视野的作家,他的小说具有很高的辨识度。他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文学初心与文学信仰,小说风格一以贯之,具有朴素、稳健、真诚的审美品格。在文学事业上,他从未停歇,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直到生命的终结。他的文学精神值得年轻一代的作家继承和发扬。

  彭荆风的女儿彭鸽子代表家属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感谢。她说,父亲20岁随军进入云南,一手握枪、一手握笔。他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把云南的民族、地域文化写得奇美。他挚爱文学,他生前曾说“文学让我常青”,为文学再辛苦,他都是快乐的。

(编辑:郭青剑)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