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由《中国作家》杂志社、云南出版集团共同举办的长篇报告文学《张桂梅》作品研讨会在北京和云南以线上线下的方式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云南出版集团总编辑田大余,评论家梁鸿鹰、何向阳、李朝全、路英勇、石一宁、李炳银、黄传会、胡平、陈福民、王必胜、刘琼、王国平、傅逸尘,以及云南人民出版社社长赵石定,云南出版集团党委宣传部部长仇迎春,云南出版集团出版业务部部长黄慧,云南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尚语,云南人民出版社文艺读物编辑部主任马非,云南人民出版社新媒体设计中心主任马滨,《中国作家》杂志社纪实编辑部主任佟鑫等与会研讨。会议由《中国作家》主编程绍武主持。
张桂梅扎根于滇中大山、为大山里孩子的教育事业奉献的事迹感动了全国,先后获得“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等称号,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张桂梅被授予“七一勋章”,并在颁奖仪式上作为代表发言。报告文学作家李延国以及王秀丽合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张桂梅》,真切真实地讲述了张桂梅感人事迹,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张桂梅有血有肉,充满母爱,具有伟大奉献精神的形象。作品首发于《中国作家》纪实版2022年第3、4期,并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30万字左右。作品一经问世引起广泛关注。
吴义勤在致辞中表示,这是一部非常有温度、有情怀,洋溢着时代精神,有艺术特色的报告文学作品。全书生动刻画和塑造了一个鲜活、丰满、立体的张桂梅的形象。张桂梅是时代楷模,但在作家面前,她首先是一个普通人,是女儿,妻子,老师,最后才是英雄。书中深入挖掘她的日常生活、人生历程、成长道路,细节丰富,没有拔高,没有夸张修辞和概念化的说教,为报告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艺术经验。本书也深刻地诠释了张桂梅的精神,以及她对生活、对时代、对党、对人民的信仰和大爱。作品采用第二人称叙事,较为少见,具有强烈的对话性和抒情性,有助于读者走进人物内心,产生情感共鸣。该书是当代报告文学写作中新的重要收获。
田大余在致辞中表示,长期以来,云南出版集团自觉履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不断加强图书的创意、策划、研发,认真做好主题出版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长篇报告文学《张桂梅》就是一部重要的主题出版物,作者李延国不顾80高龄和交通劳顿,与王秀丽一道多次深入丽江华坪一线,对张桂梅老师以及她的学生、同事进行了广泛深入而细致的采访,获得大量一手材料,深入主人公的精神世界,感知主人公的崇高情怀,在此基础上精心构思,全方位、多角度的把一个可亲可爱、可敬可佩、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民教师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文艺报》总编辑、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梁鸿鹰认为,这部作品写出了信仰的力量,写出了一个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的品格。张桂梅在艰难贫困的环境中成长,疾病与她如影随形,但是她凭借顽强的意志和独立的人格克服了各种困难,成就了一番事业。作品也写出了她的大爱,她在教育落后的边远地区,用文明、自尊的乳汁抚育下一代,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献给了教育。这部作品是献给时代,献给女性,献给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一部史诗。
作家出版社董事长路英勇谈到这部作品给予了自己很大的情感冲击和感动。他说,两位作家无论是在内容安排还是叙述方式上都下足了功夫,对采访所得的第一手素材进行精心剪裁与结构,注重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使得作品丰富详实,叙述语言生动鲜活。读这部作品几乎是在读一部中国女性的奋斗史,还原了在中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景下,一位女性、人民教师的生命历程。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着重谈到了该书的艺术特色。作者自始至终用了第二人称“你”来叙述,这是一种对话式的叙述,拉近了读者和作者、主人公三者之间的关系,避免了表达生硬,也连接了一种多重性。该书提供了一种成功的艺术特色尝试,是对主题创作的一种艺术创新。
《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认为,作者面对一个如何表现英模人物先进性,同时又保有文学生动性的课题,可喜地给予了读者更多的东西,既从人物的事迹中产生厚重的感受,又通过作者深入挖掘获得了丰富的人生启迪。作品呈现了一种卓越的教育理念与实践,从教育的角度,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视角展开了对社会与人性的深入探讨,从日常、平凡之处着手,让主人公的崇高精神和伟岸人格在日常生活中,在细微处闪现光芒。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朝全认为书中大量丰富的细节很独特,感人至深。他认为,张桂梅是社会造就的,也是时代造就的,“在她的身上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看到自己,都能学到如何将个人有限的人生和崇高理想事业关联起来,从而实现成就自我,报效社会的理想”。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原副会长黄传会也谈到,书中100个有特色的小标题实际上也就是100个细节,正是这些细节变成了张桂梅最精彩、最感人的故事,也变成了张桂梅平凡却又辉煌的丰富人生。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原主任胡平认为,作者对张桂梅做了整体叙述,从小写到老,就像一部长篇小说一样丰满地塑造人物,同时刻画人物多方面的性格,立体呈现了张桂梅的形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陈福民表示,新的时代,文学在进步,文学手法在进步,读者的观念也在进步,这对报告文学塑造人物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张桂梅》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书中呈现了比传统媒体报道中的人物更真实的形象,人物有可信之处。作者也在记述张桂梅的人生经历的同时,指向了社会生活领域的广泛细节,如女性解放、贫困、教育、文明等课题。
《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王必胜认为,这是一部致敬时代弘扬大爱、褒扬自立自强奋进、不忘初心的时代精神的作品,体现了文学书写时代先进人物的优势。作者写出了女性奋斗者的形象,其中有母爱也有师德,有柔情更有坚强,凸显了人物的丰富性。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原常务副会长李炳银表示,在作者笔下,张桂梅是一个有责任心、有社会担当、有爱心的人,这种爱是浓得化不开的、真挚的、自觉的、无私的爱;作者也写出了张桂梅性格特点,坚定、执着,令人感动。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从《张桂梅》中看到了三个方面。一是教育之心,这个心指的是教育的情怀,教育问题也是民生问题。二是教育之芯,就是教育的本质和它的硬核核心是什么。三是教育之新,教育的新方式方法是什么。
《光明日报》文艺评论版主编王国平认为该书除了文学上的意义,也在文学之外有更大的指向,它也是一本教育之书,打通了文学与教育。张桂梅这一人物形象中的多个方面:她传统,有责任心,讲师德,同时她是特别现代的人,有女性意识的人,有文明意识的人,所以该书也引发很多思考。
《解放军报》文艺评论版主编傅逸尘指出,书中很多个人化的、生活化的,还有情感内在的生命经验,是新闻报道无法深入和延展的。该书所表示的、所指向的人类崇高的精神高度,是真正值得文学书写,值得读者尊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