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舞蹈>舞蹈评论

还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生活史诗——舞剧《五星出东方》简评

时间:2023年03月21日 来源:新疆文联 作者:高志
0

  舞剧《五星出东方》是京新两地联合打造的一部文艺精品,于2022年荣获中宣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旅部第十七届“文华大奖”,是“文化润疆”的经典力作。该剧从舞蹈、音乐、造型、服饰、动作等角度精心打造,着重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艺术重塑,填补空白,还原和再现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和生活细节。

  舞剧《五星出东方》以1995年10月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织锦为重要载体,通过尼雅木简所载历史和汉乐府所述守边戍疆的故事去还原历史。尼雅遗址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站点,斯坦因曾在此盗取大量遗址文物,从发现的寺庙遗址、房屋建筑、墓地、田地、河渠、冶炼遗迹、器皿、织品、钱币等历史遗物来看,尼雅遗址所在地(汉时的精绝古城)曾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汇之地。舞剧以此为主线,编织故事,还原历史长河中西域和中原交往交流交融的日常生活全貌。

  尼雅木简记载:“奉谨以琅玕一致问,春君幸毋相忘。”出土文物为建构历史故事提供了创编依据和想象的基础。木简上的文字是故事、人物设置的依据。春君这个名字在1919年尼雅木简中出现频率较高,据推断是精绝古城的宠妃,而舞剧进行了改编。据史料考证木简是有两行文字组成,上行字介绍送礼人、礼物及数量,下行字陈述收礼人姓名及情况,这是对送礼和收礼的说明。而另一人物“奉”的身份无稽可考。木简用汉字写就,而非佉卢文,说明中原文化在西域的影响深远。汉服、长袖舞、摇摆舞和灯舞是中原文化的标识,与西域舞蹈、服饰融汇在一起。另一木简所载内容也是舞剧创排的依据:“大地不曾负我, 须弥山和群山亦不曾负我, 负我者乃忘恩负义的小人, 我渴望追求文学、音乐以及天地间一切知识—— 天文学、诗歌创作、舞蹈和绘画, 世界有赖于这些知识。”尼雅崇尚文学、音乐、诗歌等知识,说明尼雅文化的包容性和繁荣景象,这是整台舞剧设计多种艺术形式的原因,多种风格的音乐、舞蹈、诗歌去凸显西域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舞剧还汲取克孜尔石窟壁画的舞姿,设计出尽显西域风格的舞蹈:胡旋舞、花儿。既有女子独舞,又有双人舞,节奏明快,多次旋转,交叠抱扑。《锦绣》节中的“汉锦”舞,具有古典韵味,舞步蹁跹缓移,借以表现人物感情的悲欢离合。

  服饰采用胡服(翻领窄袖)和汉服(“上衣下裳”式、“深衣”式、“襦裙”式、“通裁”式);饮食方面也凸显新疆特色,胡饼、葡萄、哈密瓜,葡萄酒,独特的酒器,绘画、歌舞、音乐及乐器等一起传入长安。音乐汲取多种乐式:龟兹乐、天竺乐、疏勒乐、安国乐等,兼以风沙衬托新疆的地理特征。舞台造型将尼雅遗址搬到舞台,复原精绝人生活场景,营造出浓郁的西域风情。

  舞剧《五星出东方》没有聚焦于史诗的宏大建构,而是从生活的细节角度去开拓新的表演空间。它根据有限的史料结构了一个爱情故事,将木简中的人物身份、关系的不确定性定型化为一个爱情故事。描述汉戍边将领奉与精绝城公主春君情感深入的过程,并介入被俘的北人首领之子建特,增加冲突情节的设置,演绎猜忌冰消雪化的艰难过程。这援借汉乐府《燕歌行》中的故事模式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赖得贤主人,览取为吾绽。夫婿从门来,斜柯西北眄。‘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主创团队利用其中猜忌的元素,将行怨歌改编为族群间的隔阂,从而将个人哀怨上升为鲜活地演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路径问题。

  舞剧主要突出三方猜忌、防守心理破防的细节。舞剧以西域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场景、多种文化涵容的氛围、宽容豁达的心怀去展现冲突的化解过程,以日常审美和抒情的方式化解民族矛盾和武装冲突,展现历史上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细枝末节,这种方式不同于舞剧《张骞》的宏大史诗建构方式。

  剧中营造浓郁的生活氛围。鸡鸣狗吠,商肆林立,巴扎上熙熙攘攘,一派热闹和谐的气氛。剧中人物插科打诨、戏谑欢闹,插入民间谐剧的元素,拓展了舞剧生活表现的空间,也还原了生活的多种面向和真实存在样态,这是文艺人民性的突出表现,是对“让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的接地气的完美诠释,而非形而上的自说自话。

  舞剧借用电影视觉艺术方式,现在和历史闪回,以尼雅遗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出现为导引,以回视的方式还原民族交融历史的现场,从生活、人性和情感细节的角度,从互助、认同和情感共鸣的肌理推演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轨迹。舞剧有好莱坞大片的即视感,立体多层的舞台搭建出不同的故事场景,还原性极高的尼雅遗址、精绝城建筑,众人齐拉绳索重建被摧毁的房屋,巴扎热闹景象的立体还原,克孜尔石窟壁画、精绝城的商肆招牌,五星出东方的天穹明示。舞剧不仅在于舞蹈、演剧和音乐演奏,还要利用电影场景搭建,蒙太奇方式穿梭于时空。在精绝城,汉文字不仅出现在织锦上,还出现在众多商铺的招牌上,舞剧以此特写镜头将中原文化的影响和管理范围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尤其是剧中人物齐唱《汉乐府·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它体现了西域祥和的社会图景,也反映了中原文化对西域地区的深入影响。

  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同时出土的残锦,辨识出汉字为“讨南羌”,据考此完整的文字是“讨南羌,四夷服,单于降,与天无极!”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流交融,这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的来源,也是编织舞剧故事的基础。在此过程中,中华文明向四方传播,各族民众接受对方实物、文化、知识和思想,相互交往交流交融,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情感基础、民间基础和历史基础。

  (高志,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自治区天池计划领军人才,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新疆大学)副主任)

  (图片来源:新疆摄影评论家韩栓柱)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