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舞蹈>资讯

山东:地域特色广场舞俏跃城乡

时间:2014年03月04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苏 锐
0

学员在山东省广场舞辅导员培训班结业仪式上参加汇报演出。王晓辉 摄

  2月28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舞蹈演出在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举行。100余名舞者中,有年过六旬的老人,也有刚参加工作不久的“90后”,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痴迷于广场舞。这是山东省广场舞辅导员培训班最后一批学员的结业仪式,此前培训班已举办4期,累计培训全省舞蹈骨干500名。拍完“毕业照”,来自济南市历城区、已年过六旬的学员王丽拉着老师傅小青的手说:“以后还要常来听您讲课,您可不能烦。”

  王丽告诉记者,2003年退休后,闲在家中的她迷上了跳广场舞,而且越跳越喜欢。在王丽看来,跳广场舞最大的感触是:家中橱柜里的药瓶少了,个人的精神头更足了。但王丽也发现真正适合自己跳的广场舞少之又少。

  王丽的感受是很多基层文艺爱好者的心声。“只要早晨到广场上看一次,你立刻会感受到他们对跳广场舞的热情。”山东省广场舞辅导员培训班教师、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院长傅小青说,很多广场舞者学习舞蹈的途径是“上网扒视频”,缺少专业人员的指导。针对上述现象,山东省文化厅决定开设广场舞辅导员培训班。

  “这是全省首次针对广场舞开展的培训。”山东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处长孙猛建介绍,近年来,山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快速推进,筹办“十艺节”使全省文化设施硬件得到极大改善,但服务职能和水平仍有提升空间。经过前期考察,调研人员发现群众参与程度、积极性最高的是广场舞活动,很多地方的文化广场晚饭后就成了广场舞者的乐园,但各地广场舞同质化现象严重,举办比赛经常出现节目“撞车”现象。为此,山东省文化厅联合省内知名舞蹈专家张荫松、傅小青,聘请他们编创既有浓厚民族特色,又有齐鲁风情的舞蹈。

  傅小青从事专业舞蹈编导多年,在他看来,目前基层群众呼声最高、最接地气、需求最大的文化活动就是广场舞。常人眼中称作“下里巴人”的广场舞,傅小青却认为是最难创作的。“广场舞与专业舞蹈不同,舞者基本是‘零基础’的群众,这就要求编创的舞蹈要更加生活化、具有针对性。”傅小青说。

  经过数月时间准备,傅小青等成功编创了陕西秧歌风格的《拥军秧歌》、山东民间风格的《红珊瑚》、芭蕾风格的《春天的芭蕾》等7支舞蹈。“这次是综合性的广场舞培训,主要为满足群众需求。”傅小青说,他们计划将广场舞做成一个系列,包括“齐鲁风情广场舞”“汉族民间广场舞”“现代时尚广场舞”“少数民族风格广场舞”等,做出自己的特色,让全国百姓都来学山东的广场舞。

  山东省广场舞辅导员培训班每期为6天,设有7支舞蹈培训课和两堂理论课。学员由各地文化主管部门推荐,由于时间有限,进入培训班的学员首先要热爱广场舞,其次要有一定的舞蹈基础,且必须来自基层。“我们计划首先培训文艺骨干,采取以一带十、以点带面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原创舞蹈后回去教给更多人。”孙猛建介绍,响应“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办实事号召,今年山东省文化厅将免费培训3万名文化广场舞辅导员。目前,全省已有近万名群众文艺骨干学会了新创作的舞蹈。

  中铁十四局的退休职工陈晓燕用“三个没想到”形容此次培训之旅:没想到能免费参加培训,服装、道具等均由政府买单;尽管是免费培训,却没想到标准很高,纪律很严;没想到培训班不仅有老师面对面指导舞蹈动作,还能学到理论知识。通过参加培训班的群众舞蹈创作理论课,王丽成功编排了广场舞《中国朝前走》,深受小区群众喜爱。

  “广场舞辅导员培训是打造活动队伍的重要一环。”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琳表示,今年山东省文化厅将在全省实施“城乡文化小广场建设工程”,其主要内容是:在村、镇建设一个文化小广场,培养一支文化活动队伍,配备一批文化娱乐设施设备,培育一批文化品牌项目,建立一套文化运行机制,带动整个城乡基层文化活动的繁荣开展。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基层文化队伍存在年龄老化、业务不精等问题,制约广场舞等文化活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达不到有效供给。”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首席专家戴珩认为,开设广场舞辅导员培训班有利于发挥文艺骨干的“薪火”效应,瞄准了基层群众的迫切文化需求,是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有效路径。

(编辑:苏锐)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