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舞蹈>资讯

十年国标路 弹指一挥间——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国际标准舞专业十年历程

时间:2011年11月2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杨威 曹洪

  

  

  

   国标舞的发展与繁荣需要高等教育的坚实支撑,作为中国艺术高等教育中的“新生”,国标舞高等教育在学科建设、教学理念、教育目标等方面相比其它艺术门类教学,都显得积淀不厚,需要在实践中锐意创新。上戏国标舞专业的十年甘苦路,是中国国标舞高等教育的一个缩影,也为蓬勃发展的国标舞教学带来很多启思。

  □ 杨 威(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国际标准舞专业前主任)

    □ 曹 洪(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国际标准舞专业主任)

  曲折诞生 

  2001年的春天,国际标准舞已经在我国开花结果,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北京、广州等大城市的艺术院校都先后开设了国际标准舞专业。1980年后,在上海舞蹈家协会的领导和上海舞蹈学校袁水海、杨威两位老师的参与下也开始组织国标舞活动。当时,上海舞蹈学校校长凌桂明虽也曾有在学校建立国标舞专业的设想,但因文化系统的调整和变动而搁置下来。直至2001年才又一次由凌桂明和戏曲学院院长徐幸捷同意并支持了杨威提出的、在当时的上海师范大学表演艺术学院建立国标舞专业的申请,并经市文广局局长蔡正鹤批准正式在表演艺术学院内设立了国际标准舞专业。由北京舞蹈学院分配来的两位国标舞专业本科生和上海历届全国赛职业组优秀选手共同组成教师班子。同年招收了首届国标舞专业大专生,从此上海的大学里有了专业的国标舞教学机构。

  2002年,上海师大表演艺术学院改为上海戏剧学院戏曲舞蹈分院,2005年又改为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国际标准舞专业继续保留。

   奋力改革

  俗话说笨鸟先飞。我们虽非笨鸟,但与北京、广州相比是飞得较晚了。所以只有通过在教学中边学习、边改革,去努力追赶先行者。我们主要抓了以下措施:

  1.课程设置方面:

  坚持三个理念:一是要符合国标舞发展需要;二是应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三是国标舞必须实践与理论并重。因此我们的专业必修课课程主课是摩登舞、拉丁舞同修,芭蕾舞为基础,并在各个年级中,分别设置了现代舞、舞蹈编创等课程。在提高理论研究水平方面,设置了“国际标准舞教学法”课程,提高学生对教材的分析和掌握能力,不断探索和积累教学方法的经验。另外还设置了“摩登舞拉丁舞技术分析”和加强行为素质培养的“国际礼仪”等课程,使学生能学到多方面的知识。

  2.重点课程的选定:

  根据学院和上海市教委的要求,在本专业中必须建立重点课程。由于国标专业中摩登舞课的教师在教学、比赛中经验较丰富,管理能力较强,教学成果较显著,对未来的规划有一定的构想,因此经院方批准被定为重点课程,在2006至2008年为学院重点课程,2009年起被提升为上海市重点课程至今。

   注重教材 

  国标舞所采用的是国际统一教材,外来引进的多为英文原著,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一些语言上的障碍。但又必须学习芭蕾舞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中逐步采用常用语汇与动作名称的原文教学,因此有必要对现有使用的外文教材根据中国学生的需要对词句和用语特点进行翻译和编写。由于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所以教学效果突出。我们已经或即将出版的教材有:《国际标准舞摩登舞技法教程》(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出版)、《国际标准舞术语中英文对照-国标摩登舞专业考试题汇编》(上海一指文化传媒2011年出版)、《国标舞专业大学1-4年级摩登舞优秀组合汇编》(待出版)、《摩登舞元素教材》(待出版、为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教材)。

  国标舞要学习芭蕾舞教学,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学体系,必须改革传统的“一对一”教学,直接进入面对群体的“舞步型(Figure)”的教学方法。要将现有教材进行分解、筛选、提炼并重新组合成由浅入深的、由简至繁的、可按音乐反复练习的基本训练教材。学生掌握后形成规范,可以举一反三地运用于各类“舞步型”,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这部《国际标准舞摩登舞技法教程》从2006年至今已经在大学的各个年级中进行了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并直接显示在学生表演和比赛的成绩中。也曾多次邀请国内外的专家现场看课,他们对这部教材的创新感到惊讶,同时给予了充分的认可与肯定。

  鼓励创作

  国际标准舞魅力无穷已广为人知,但如何将其进一步艺术化、舞台表演化,是群众渴望的,也是我们的追求,这也是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多年来我们设置了舞蹈编排课程,在课中采取了教师编排、学生自创以及师生协作等各种方式。先后创编了:《蝴蝶情侣》、《唢呐与探戈》、《冬天来了》(获第八届“桃李杯”艺术表演舞金奖、第八届全国锦标赛艺术表演舞金奖)、《相伴一生》(中国舞蹈“荷花奖”第三届国际标准舞艺术表演舞大赛创编金奖)、《再见,我的爱人》(获第九届“桃李杯”艺术表演舞银奖、第24届全国国际标准舞锦标赛艺术表演舞银奖)及《舞伴》、《车站》、《雨中邂逅》等获“桃李杯”艺术创编舞铜奖作品。更有独幕舞剧《卡门》,汇集了全体学生的智慧并进行了公演。此外,每届学生毕业时皆要举办毕业晚会演出,既显示专业教学成果,又锻炼自己和服务他人,这将是今后我们坚定不移的改革之路。 

  硕果累累

  十年之中,我们先后送走了三届大专毕业生、七届本科毕业生。目前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活跃在和国标有关的事业中,少数学生出国继续学习深造,个别同学进入国家事业单位,成为有用之才。

  另外,十年里学生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级国标舞比赛,许多同学取得了世界级的奖项。如:杨超/谭轶凌获2005年第80届黑池舞蹈节21岁以下组摩登舞冠军、2006年第81届黑池舞蹈节职业新星组摩登舞冠军;李伟平/孙佳获2007年第82届黑池舞蹈节21岁以下组摩登舞亚军、2005年(IDU)世界国际标准舞锦标赛21岁以下组摩登舞冠军;余强/杨正瑛获2005年(IDU)世界国际标准舞锦标赛19岁组摩登舞亚军。

  在2006年和2010年两届桃李杯国标舞比赛中,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国标舞专业获得了两项金奖、三项银奖、三项铜奖和三项优秀奖。

   服务社会

  教学活动必须和实践相结合,十年中我们组织各年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演出、比赛等艺术实践和公益活动。如:“国标进校园”活动,包括组织本校学生到其它大学进行演出和辅导、参加市内的各项节日欢庆活动、在本院的剧场和其它剧场进行公演、组织学生与外籍友人进行交流和联欢等等。这些活动使学生走出校门,贴近生活,将自己所学服务于社会。特别突出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标舞专业同学开赴北京,参加了奥运会开闭幕式的演出,得到了一致好评。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各年级学生都参与了开幕式演出和之后三个月之久的各场馆演出。重点是中国馆,每天演出7场,国标舞专业的同学们不管炎炎烈日还是秋雨滂沱都能够做到情绪饱满,高质量地完成演出任务,受到中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和称赞。

  十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为了国标舞事业的繁荣发展,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国标专业师生们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际标准舞专业这棵小树在上戏这棵大树的覆罩之下扎根挺立。虽说还未根深蒂固,但只要坚持不懈定会茁壮成长。目前,专业还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整体教学水平也有待提高,我们的教学改革和艺术创作也还刚刚起步,需要下狠功夫开创新的局面。

(编辑:白伟)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