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舞蹈>热点推荐

“深扎民间”三步走——舞蹈《山歌》创作演出前后的思考

时间:2024年04月1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袁媛


舞蹈《山歌》剧照

  民间舞创作需真正体现“深扎”。《山歌》探寻传统艺术题材在当代之根,创新及当代落脚点至关重要。创作初期,我面临两大挑战:如何扎根传统、行走当代?如何唤起观众共鸣并传递给社会观众?在藏族群众聚居区调研中,歌舞与人心的真挚感动着我们,特别是山歌。我们渴望朴实无华之作,呈现天地歌舞之美,传递温度与厚度。《山歌》是高原人与创作者心灵对话的媒介,亦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对信仰的真诚回应。

  第一步:“思”与“想”创作该怎么走?

  先言“思”。我关注了各种舞蹈展演、比赛以及网络上的创作,不难发现当下的艺术作品、艺术精品层出不穷。在这个过程中,创作思维也在不断迭代,推陈出新,并以不同的表述方式展现。然而,《山歌》始终坚守并期待的是在传统与当代表述之间找到“合理对接”,从而赋予其新的解读。

  作品中高潮段落演员们发自肺腑地唱起《唱支山歌给党听》。藏族同胞心怀对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深情。我曾在采风时无意间听到传唱的歌曲中带有我们熟悉的红色旋律,尽管我不懂藏语,但“共产党”的发音却清晰可辨,这让我深感振奋。我深知藏族同胞的虔诚与信仰,只对那些深植于他们心中的精神,才会用歌声颂扬。

  再言“想”。在遵循“现代性”的文化典范后,过去“自循环”的民间舞蹈形式在某些人眼中显得落后且缺乏个性。因此,我们需要知它、懂它的人,用再创造或新的表达方式,为这些民间舞蹈重新建立一种新的感受。

  从选择、形式、表达三个维度来看《山歌》。作品以藏族“卓舞”为素材,选取高原族群起舞颂歌为内容。第一编导选择了这一方向,并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力求创作一部从民族文化切入,再通过舞蹈展现的舞台艺术作品。大家是否感受到,在重大时刻和场景中,民族民间舞往往被委以重任?这是因为它们承载着国家形象和民族文化。《山歌》正是这样一部致敬之作,它以简单却不失深意的“歌”为媒介,通过作品的形式与观念,将传统与当代并行展现。

  第二步:从寻找答案明确方向

  在《山歌》的创作中,我常自问:作为创作者与排练指导,我应从何处着手?应如何领会并执行创意?编创时,是依赖经验还是技法?

  作为从业者,要完成一部好作品,无论是民间舞人、创作人还是教育者,我们都应真正深入民间,而非仅限于课堂。单纯从课堂探索民族地域流派,虽能获取专业营养和动作,但可能走的是技术思维的道路。我从自己的创作和交流中体会到,若不了解动作在民间的文化意蕴,就无法真正把握人文、形象和刻画之间的精神或风骨。

  有时我们称赞好作品、好创意,却未深究创作者为作品常年深扎田野的艰辛;看到佳作选材出色,却未思考那感动创作者的灵感瞬间从何而来;赞叹编创精妙,却未知其实现创作的手法和经验来源。我想说,其实答案都在民间,准确说,源泉在民间。

  第三步:《山歌》找到了“路”

  《山歌》经过两个多月的整体完善,其脉络遵循了“深扎民间——扎根传统——创作启动——思考与立意——艺术构思——执行实操——建构作品语言——沉淀抽离反思——化繁修改提升”等过程。作品始终从“乡土逻辑”入手,探寻“文化审美”的道路,最终目标是回应“文化自觉”。我们常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面对中国和世界时,我们应以何种精神回应和时代表达呢?我认为,应扎根传统,深入朴实的民间生活。只有真正了解它,才能从创作者独特的视角去挖掘其价值。

  除了课堂,我们还应从行业维度出发,让好作品在文化艺术上扎根,深入民间。这既是价值所在,也是我们的使命。无论是教育、创作实践还是行业探索,都应以实践为路径,探索答案。同时,作品实践过程中也提升了我的教学水平和学科理解。我深感舞蹈教育家许淑媖的话“有些人要有做一辈子的准备,根深才能叶茂”之深刻。在民间舞领域,深度将决定其可能性。行业沉浸至关重要,深扎传统、行于当代,才能在未来时代里延续其影响力。

  《山歌》这部原创作品由高度、袁媛、池咚咚三位编导合作完成,表演由民间舞表演专业本科生承担。创作过程顺畅,团队在挖掘文化样式及内在逻辑上得到核心激励,促成高效创作;我们虽强调个体感知和经验,但文化审美共识和地域特质触动的同频情感,使“共同”成为提速关键;观念之合,探寻传统、追寻消失的根脉是《山歌》创作观念的底层逻辑。我们立足舞蹈、深扎民间,以敬畏之心积蓄能量,通过作品最终呈现。我坚信未来与过去在动作语言内涵层面有联系,创作者需挖掘再体现,以当代表达唤起人们对山那边的联想。观念认知一致,方能准确诠释作品,延续舞蹈艺术的生命力。

  (作者系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

(编辑:苏锐)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