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草帽的渔民 李好
低处的海 李好
李好说,7年10万张照片,只为了拍摄渔民的困境。
作家习习则评述说:李好深爱这些他父辈一样的渔民,他的情感都沉沉地压在他的镜头里。他一边怜悯着这样的渔人,一边又怜悯着满海滩打捞回来的鱼儿。鱼和网、人和鱼、船和大海,在他的镜头里对立、冲突,形成一种紧张的关系。他说,无序的打捞开始破坏自然法则和秩序,机器的轰鸣搅扰着大海的平静,索取没有止尽,而海永远在沉默、在低处。
其实,李好镜头深处的大海,就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原生态话题。诚如李好所言:海与岸的连接点,正是我的先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地方。
“原生态”源于自然科学的概念— —生态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而原生态则是指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也就是说,在生态学研究的启发下,把在自然状态下保留下来的环境、生物、人和文化所组成的完整的生态性的链条叫做原生态。从摄影的角度看,由自然科学引入人文科学又演化出的“原生态”已经不再具有科学、规范的界定,呈现出模糊的状态。所以,面对自然生态以及对原生态的关注,摄影人的思考也应该是多元的,而非单一的形态。
就李好而言,他似乎找到了更为含蓄的表达语言,力求在更深的层面上,发现更多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李好告诉我们:随着现代文明进程的加速,海洋的健康状况开始急剧恶化,鱼群急剧减少,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大海变得贫瘠,渔民为了走出困境,开始用推土机代替人工拉网,用更大的铁壳船淘汰小木船,渔网不断加长,网眼不断变小,可是,对捕捞工具的改造并没有为渔民带来长久的富裕。李好的镜头深处,不仅仅揭示了人类探索自然的轨迹,同时展现了我们又是如何容纳这样的变异,无奈地接受,甚至接纳这样一种来自深处的伤害。尽管李好的作品选择的是一种含蓄的态度,然而在人们心底引起的震撼,也许不亚于直接对灾难的恐怖描绘。
李好的影像让我想到了另一位世界级的摄影家,这就是萨尔加多。这是一位富有同情心的著名摄影家,这位经济学博士始终把自己看作是一位业余摄影家,他那些以温柔的方式、精彩的构图和恰到好处的光线完成的作品,不仅显露出经济学家的眼光,而且通过对人类灵魂和历史的巨大穿透力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作为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摄影家,萨尔加多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对人类大家庭尤其是劳动者的生存状态给予特别的关注。从非洲的撒哈拉难民营到巴西金矿,从卢旺达茶场到科威特油井,他通过照片把尊敬献给了地球上最孤独、最容易被忽视的人。
其中萨尔加多所关注的和意大利捕鱼业相关的主题,似乎和李好的主题有非常相似之处。萨尔加多在1993年出版了他的书《劳动者》,拍摄点是在西西里的特拉帕尼。这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版本,以完整的篇幅讲述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演进,几乎构成了一部视觉的百科全书。照片展现了在这样一个后工业时代,劳动者依旧凭借双手独立劳作的状态。
萨尔加多镜头中的那些年长者在编织渔网,为捕鱼所显示出的不安,而他们的对立面就是不顾一切试图逃脱的金枪鱼。这一切就像是一系列视觉的启示录,展现出尊贵的人类与自然所展开的搏杀,但是又是和历史背道而驰并受到时代的强大压力。
李好所定下的基调也许是恰到好处的,《海在低处》专题取材于广东省茂名市沿海的某段海岸线,以及当地渔民生产和生活场景。李好尽可能让自己的镜头贴近低处的海和在海上劳作的渔民,贴近他们的内心,也尽可能以见证者的视角记录下这个蜕变过程。也正如李好阐述的那样:《海在低处》反映了渔民和大海的困境,实际上是反映人与自然不可调和的矛盾。我在对客观现实的记录中亮明自己的观点,蕴含着个人的忧思,故所有照片都是在淡淡的忧伤的基调之下,贯穿整个专题。
“淡淡的忧伤”,而非故意提升的“崇高”,让李好“眼中的海幽暗悲伤,涛声喑哑。穹顶之下,它依旧无边无涯,匍匐于低处,亘古未变地抚慰着大地……”而且李好的镜头感也恰到好处地传递出这样的信息— —无处不在的细节和特写,广角镜头稍稍变形的对比和强调,密集和空旷的交替错位,在巨大的冲击力之外却隐含着不可忽视的张力,一点一点渗透到画面之外,与他所生存的大海融为一体,渐渐成为永恒 — —“我的计划是形成一个系列,大海的系列,”李好说, “我所期待的,是镜头中更深处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