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落幕的第五届全国少儿曲艺大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曲艺娃们崭露头角,他们可爱机灵的外表、自然洒脱的表演和稳健大气的台风令所有评委和观众为之赞叹,然而,比赛中出现的一些小演员在表演上过于成人化,参赛作品或过于教化、或题材不适合孩子表演的现象也引起了评委们的担忧。
著名单弦表演艺术家、本次大赛评委马增蕙表示,在比赛中我发现有些孩子尤其是少儿组的小选手在表演中说的都是大人的语言,缺乏孩子的天性,有些节目台词听起来像喊口号,大人背起来都难,让孩子表演起来自然更困难;还有些节目题材过于沉重,孩子们根本无法驾驭,既然是参加少儿曲艺大赛,那么孩子们的表演就要突出他们应有的个性,要有属于孩子们自己的语言,体现他们自己的生活,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表演欲望,加深对曲艺艺术的兴趣。而在中国曲协副主席、本次大赛评委王汝刚看来,和前几届比赛相比,本届大赛从题材、表演、参赛人数、涉及曲种等方面都有很大提升,但有些孩子的表演太大人气或太匠气,他们站在台上不但看不到应有的那份童真反而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还有一点就是舞台语言也不够净化。比如《谈门儿》这个节目,其实作品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就是在最后结束的包袱运用上,把先辈们以前摒弃不用的包袱又捡回来了,我们现在总在谈如何避免“三俗”,而当这种不够净化的语言在孩子们身上再次出现时,应当引起我们的警觉,毕竟孩子还很小,心灵很纯洁,如何让他们识别高雅低俗之分很重要。
对于大赛中出现的成人化现象,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本次大赛评委会主任牛群也深有感触。“有个音乐快板节目《听爷爷讲那过去的故事》,可以说孩子们在表演时脸上毫无表情,原因就在于这个节目的内容听起来就好比是一部浓缩版的党史,当然让孩子们了解党史没有什么不好,只是这么一个厚重的题材让几个孩子来表演实在是勉为其难,他们在表演中没有情感流露就不足为奇了。”牛群表示,相声《造句子》这个节目之所以受到观众尤其是很多孩子的欢迎,关键在于这个节目就是为孩子而创作的,说的都是孩子们身边的事,用的都是孩子们的语言,所以他们表演起来不但很轻松而且也非常到位。我们就怕小演员失去了天真童真纯真,一股大人味儿,而这个节目看起来成熟但不失天真,活泼又不失老练。
著名词作家、剧作家、本次大赛监审评委阎肃也指出,这次大赛整体上来说非常不错,从中看到了许多小演员都具有较高的曲艺表演天赋,但也存在少数作品说的都是大人的事,孩子们表演存在缺乏童真童心童趣的现象。比如说相声《张家界》、快板《中原赞》、板桥道情《我的家乡真漂亮》等节目,让孩子们了解当地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很好,但有的地方确实大人话太多,而且还是一些套话,这就使得孩子们的表演看起来像在背诵大人的话,不但观众听起来枯燥,孩子们表演起来也很压抑。再比如说湖北渔鼓《赔茶壶》这个节目,内容反映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军队拉练时发生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本身很好,但要是我来写的话,我会说听爷爷或奶奶说曾经有这么一段故事,而不是直接让孩子们来说这个事,因为这样听起来就好像他们经历过这个事似的,有点不合逻辑,所以孩子们表演起来就难免生硬。而绍兴莲花落《马路边的一分钱》这个作品之所以引起现场很多小朋友的共鸣,就在于它没有用讲道理的方式来表演,而是运用孩子们熟悉的算术法来演绎,这就没有离开孩子们的知识范围。所以从创作者角度来说,为孩子们创作作品应该多一些深思熟虑,不要因为参加一个比赛或者是为了完成任务赶活,而要尽可能让孩子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看世界来表演。王汝刚认为,要避免目前这种少儿曲艺台词语言成人化倾向,关键就在于剧本创作者要能深入生活实际,对少儿生活有充分了解和生活体验;指导老师要积极鼓励少儿演员敢于说自己的话,敢于即兴发挥,敢于对原剧本进行再创作再修改。
“曲艺艺术是一种民族的、地方性很强的艺术形式,看到有这么多孩子爱好这门艺术,作为一名老曲艺工作者我倍感欣慰。”中国曲协副主席、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本次大赛评委姜昆表示,我们特别不希望孩子们站在台上板着面孔说大人的话,表演很呆板的东西,而是能够有一种和大人不一样的表演,真正让孩子们在学习曲艺过程中在心灵和思想上得到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