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曲艺>热点推荐

访中国曲协副主席、河南省曲艺团演员范军

时间:2017年08月0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赵志伟
0

“扎根于故乡这方热土,我才从不寂寞”

——访中国曲协副主席、河南省曲艺团演员范军

范军(右)和他的徒弟明男男在表演相声《精彩十分》 赵志伟 摄

  由中国曲协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范军领衔主演的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大型方言剧《老汤》“一带一路”全国巡演,日前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讲的是中国好故事,弘扬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发生在中原,却背景深远,它朴实无华,却意义重大。此剧运用河南地方曲艺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当今中国信仰迷失、唯利是图、见利忘义、责任缺失的社会现实,弘扬了本分做人、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这是范军的第一部方言剧,“把我多年来习得的说学逗唱,包括在舞台上刻画人物的本领,都给串联起来了。”可以说,这是范军从艺以来的“集大成之作”,自2013年推出至今巡演百余场,观众反响极好,范军本人也从最初出道的一名曲艺演员转型成长为“有自己代表剧目”的“多功能演员”。

  范军1972年出生于河南郑州,母亲是戏曲票友。“妈妈有天赋,当时怀着孕在台上演出,所以我的胎教就是河南的地方戏曲等豫文化。”范军回顾过往,觉得自己从小就对戏曲和曲艺情有独钟。“那时候收音机、录音机、广播电台里放的侯宝林大师的相声,还有山东快书、河南坠子、三弦书等,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放学路上只要听到这个就不走了。”

  范军打小模仿力就特别强,许多河南艺术名家的唱段他都能模仿得惟妙惟肖。“表演欲望也挺强,披着毛巾被,只要大家喜欢我就来一段,从小就这样。”范军记得,大概11岁,他在读小学5年级时,有一次参加郑州市团委举办的小能人、小演唱者活动,结果在开学典礼时的大操场上,校长念他的名字说范军同学获得金奖第一名。“我从那时开始,觉得在舞台上演出,掌声也好、鼓励也罢,是有荣誉感的。”范军说,他初期的艺术启蒙是录音机“录师父”,是磁带“磁师父”,是光盘“光师父”,“我买的第一盘磁带,这面是马季的《打电话》,那面是姜昆的《如此照相》,这磁带我反复听,听得都消磁了。这是我第一次跟相声结缘。”靠着天赋和努力,范军高中毕业以后,就参加了工作,先是进入一家商业文工团,后来考入河南省曲艺团。

  为了学习相声表演,范军早年还专门到北京看专场、拜老师,“真的对相声很痴迷”。在这家商业文工团的两年时间里,“一边演出,一边宣传商业产品,我们把河南的18个地市108个县基本上都走过了,就是通过舞台实践,让观众对你进行检验。”范军觉得,自己在文工团里就是“干将”,“在舞台上一人演出多个角色,有时我一个人能有四五个节目,前面说相声、中间演小品、后边唱《沙家浜·智斗》,这种锻炼是在基层,对我是一个大的提升。”

  后来,河南省曲艺团招新,范军凭着良好的相声底子顺利考了进去。“到这个团后我就开始接触河南的戏曲名家,一大批老艺术家跟我们团合作,搞戏曲名家演唱会,也是巡演18个地市一百多个县。”范军认为,这段跟老艺术家打交道的经历,让他和很多老艺术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德艺双馨,那种对艺术的执著、对观众的热爱、对人民的尊重,让我学到了很多做人从艺的道理。”

  经过多年的历练,范军有意识地给自己一个定位——做豫文化的传播者。他开始自觉地寻找自己的相声特色,琢磨起“如何把在京津一带知名的相声,赋予豫文化的色彩,带上河南的符号”。于是,他跟第一个搭档于根义合作,先后创作了《戏迷学戏》《说歌侃戏》《趣谈五大名旦》等五六个作品,“一直在舞台上摔打、磨炼、修改,1995年第二届中国曲艺节,机会终于来了。”现在回头来看,这成为范军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5年10月,20岁出头的范军赴平顶山市参加了由中国曲协、平顶山市政府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曲艺节。他从来自22个省、市、自治区、中直有关单位和解放军系统的34个曲艺团队947名曲艺工作者(其中,曲艺名家81人)中脱颖而出,荣获“中国曲艺节牡丹奖”,一举成名,奠定了他未来的艺术地位。相声节目《戏迷学戏》也成为他的成名作,同年在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上录制、播放,声名远播。

  “我很庆幸,少年时遇到河南很多大师级的人物。比如说常香玉。”范军觉得自己跟常香玉很有缘分,从模仿常香玉的唱段到投门拜师,可以说是“崇敬有加”。在范军心中,常香玉演出非常敬业,以至河南老百姓“扒了房子卖了地,也要看看常香玉”,“类似这样的老百姓的谚语,口口相传,是非常感人的”。而在常香玉眼里,想通过相声的艺术形式弘扬豫剧艺术甚至河南文化,范军是个最好的人选。“这也是常老师对我的一种嘱托。我后来会有一系列跟戏曲有关的相声,也是我开始创作的一种初衷,就是把河南地方戏的名家名段,通过相声的形式进行演绎,形成自己独到的带着‘豫菜’风味的作品。”范军觉得,因为地域和语言的影响,过去人们说河南相声不过黄河,后来他就凭借这些作品“打”到了北京。

  范军在曲艺团工作后,最初有实习期,没有职称,“我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通过一年一二百场大量的下乡演出,跟名家巡演,到演唱会演出,参加全国性比赛等等,从1995年开始我一发不可收拾。”1997年,范军获得文化部第二届全国相声大赛曲艺政府奖——金狮表演奖;1998年,被中国曲协授予“德艺双馨”全国优秀会员、青年曲艺家称号;2002年,在中国文联、中国曲协联合组织的第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评奖中,范军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相声艺术表演奖”;2004年,被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联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2007年4月,范军当选第五届河南省文联副主席,9月当选第五届河南省曲协主席……今年7月,他当选新一届中国曲协副主席。

  “这几年我不断地参赛、整理作品,不断地完善自己。上世纪90年代末到新世纪初,是我相声创作的一个高峰,推出了一系列带着豫文化特点的相声,形成了我的一个特色。”范军回顾自己的艺术历程,认为在此之后,他通过河南卫视的《梨园春》演出了200多个小品,“是助推我发展的一个平台”。

  “人的发展有阶段性,在前一个阶段,我从一个相声演员,借助戏曲的表演体系,通过200多个小品的历练,丰富了我的表演艺术。”但是,“之后,我又不满足了。”范军说,此后他拍方言电影,做制片人、拉赞助费,“遍体鳞伤,只是想把河南式的幽默、曲艺的特点,以及河南人的古道热肠、快人快语,还有自嘲等性格通过大屏幕表现出来。”

  “后来我想,大师们都有自己的代表剧目,能不能有个方言剧,把我的说学逗唱等一身本领都给串联起来?”范军认为,“是金子到哪儿都会发光,你要有自己的特色。很快,机会来了,当时的河南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找我谈话,也希望我走一个多元化的路子。”就这样,范军一鼓作气,到北京找来编导专家,不久他的第一部方言剧《老汤》于2013年在河南省人民会堂首演亮相,好评如潮。“到现在,演了140多场,演到了国家大剧院、北京大学等地。”范军坦言,因为自己的出色成绩,也有很多次调往北京工作的机会,“但我觉得一个人要有根基,就像一颗饱满的种子,深深地扎根于故乡这块土地,将来一定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我是个地方演员,但我从来不寂寞,一亿多河南百姓支持了我。”

(编辑:段冉)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