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曲艺>资讯

四川曲艺传奇艺人邹忠新昨辞世 刚刚过完89岁生日

时间:2013年05月14日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杜恩湖 杨帆
0

  说不尽的锦城旧事,道不完的巴蜀风情。六十多年前,是成都票友的黄金年代。当时全城东西南北中都有曲艺书场,曾炳昆的相书、贾树三的竹琴、李月秋的清音、涂绍全的扬琴和邹忠新的金钱板一度冠绝锦官城。昨日,那个时代的最后一位曲艺大师走到了人生的终点。

  人物成就 

  2006年10月 中国曲协授予他中国曲艺最高奖“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

  2008年 邹忠新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 他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钱板项目传承人。

  他一生收徒20余人 

  邹忠新一生收徒20余人,不过真正坚持这门传统艺术的却只有几人。余公正、李国仲、钟景生就是其中三位,因为对金钱板艺术的深爱,他们跟随邹老学艺都有几十年了。

  本报记者送他最后一程

  昨日下午,华西都市报记者从成都扁月亮艺术中心著名导演范杨处得知邹忠新病危消息。

  下午4时许,赶到医院,邹忠新呼吸已经减弱,成都市文化界相关领导,也到医院看望,请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医生专家,不惜一切努力,抢救这位德高望重的四川金钱板表演艺术家。

  华西都市报记者在现场看见:邹忠新走得平和、安详。

  -生前住在水碾河,死后骨灰撒都江堰 

  -赵忠祥称他为四川曲艺界“活武松” 

  -去世时,他刚刚过完89岁生日 

  著名表演艺术家、中国曲艺牡丹终身成就奖得主、被赵忠祥誉为的四川曲艺传奇艺人“活武松”,四川金钱板传人邹忠新,昨日下午5:50,在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因脑梗阻抢救无效病逝,享年89岁。遗体告别仪式,将于5月15日上午9:00在成都东郊殡仪馆举行。

  从艺86年,他一生节俭,遗愿不设灵堂,骨灰撒都江堰。

  刚刚过完89岁生日 

  5月3日,邹忠新刚刚过完89岁生日,5月30日,他的上百名弟子还筹划着给师父补一场热闹的生日宴,徒弟朱长贵说:“我们本来打算让好多小娃娃给老人家表演打金钱板的……”

  病房里还唱金钱板 

  “爸爸是5月6日中午忽然昏迷不醒,5月7日,爸爸苏醒过来,当时他的气色不错,也恢复了正常,我们也松了一口气!”昨日,邹老的女儿邹琪春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当时有邹老的朋友来医院看他,老人家高兴之余还高歌了一个金钱板的段子,没有竹板,就下意识地用手打拍子。“他的中气足得很!”

  可惜,到了5月9日,邹忠新的病情出现了恶化,再度昏迷转入ICU重症监护室。这期间,邹忠新的92岁发妻来医院探望他,邹夫人很镇定。

  邹琪春说:“爸爸和妈妈以前就对自己的身后事进行了安排,二老都看得比较淡然。爸爸生前告诉我们,他死后不办丧事,不设灵堂,后事一切从简。火化后,骨灰撒都江堰,因为他小时候曾在那里学过艺。”在她眼中,父亲是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邹琪春说:“他平时对我们的教育很严,‘爱在心里面’,我们五兄妹没人靠父亲的名气宣传,因为他不喜欢子女们以此争权夺利。

  积劳过度导致眼瞎 

  朱长贵说,邹老走后,四川再没人能像他那样能扛起金钱板的大旗,“师父没其他爱好,眼好时还喜欢写点书法,金钱板算是一生追求。他一直担心金钱板后继无人,找他学金钱板的学生怕是有上千了哦,正式拜过师的也有好几十人。”朱长贵还讲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四川曲艺市场开始萎缩,不服气的邹老却说,“我不相信,金钱板卖不到钱!”他跟随艺术团去德阳演出,大获成功,当天竟然返场5次。兴奋之余的邹老晚上喝了点酒,后来眼睛开始充血,不久又痛又肿,不断流泪。他说:“师父回到成都就住院了,后来眼睛慢慢就看不见了,另一只眼睛视力急剧下降到0.1。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邹老还是放不下他的金钱板,看不见了,就说、唱出来,用磁带把它记录,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创作了《熊猫宝贝》等大量经典剧目。”

  他的传奇 从小大舌头 嘴中含石练功 

  此前,华西都市报记者多次采访过邹忠新。

  他为练金钱板,嘴巴里放石头 

  邹忠新曾告诉记者,只记得人们习惯把金钱板称为“打连三”,源于乞讨。

  邹忠新五岁时,跟着父亲来到双流县拜师孙洪云。邹忠新曾讲述:“师父并没有打算收留我。因为我大舌头说不清楚话,师父觉得我很难吃金钱板这碗开口饭。但家里穷,不学艺又怎么办?为了生存,必须学金钱板。师父让我嘴巴里放块石头,控制发音。舌头常被石头打烂,晚上常常疼得睡不着觉!”

  1939年,刚满14岁的邹忠新和义父来到了成都。很快凭着一副好嗓子和扎实的武打动作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不久就有许多书场的老板都来邀请邹忠新。1949年,他才开始走红成都。

  他将文艺送上战场 

  抗日战争时期,邹忠新以金钱板为武器宣传抗日、鼓舞民心;在抗美援朝的战火硝烟中,他把乡音乡情送到朝鲜前线;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用心讴歌各行各业的建设者……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成都市曲艺队副队长,成都市曲艺团副团长、艺术指导,中国曲艺家协会四川分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他创作出2000多个曲目 

  邹忠新创作整理出两千多个金钱板曲目,代表作有金钱板《罗昌秀》、《冷枪战》、《焦裕禄》、《赣南烽火》、《洪湖凯歌》、《双枪老太婆》等。更为可贵的是,还编写出《金钱板表演与写作》和《金钱板传统书帽》等专著和选集,为金钱板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他曾拒绝政府分房 

  在成都东风大桥旁水碾河的一个小区中,坐落着邹忠新的家:老式的一套二居室,摆设简单朴实。屋后面有个小花园,每天,他都会在这里练拳做操,养花弄草。周围的街坊邻居也听惯了邹老的高亢歌声和节奏欢快的金钱板。邹忠新的小女儿邹琪春说:“政府曾给我父亲分过两次房子,但都被他拒绝了,因为他不想向国家伸手,他就是这么忠厚老实的人。父亲和母亲在水碾河住了40多年,有感情了,不想搬。”

  再回首 三次为邓小平表演 

  最让邹忠新难忘的是,邓小平同志曾三次作为观众看他的现场表演。

  第一次是1951年,邹忠新到重庆参加西南区文艺汇演,在表演完金钱板《武松打虎》后,邓小平长时间鼓掌。第二次是1952年,成渝铁路举行盛大的通车典礼,邓小平同志为通车仪式讲话并剪彩。而后,邹忠新上台表演了他为通车典礼专门创作的金钱板段子《火车开到川西坝》。

  最让邹忠新激动的还是第三次。那是1958年,著名的“成都会议”召开期间,时任成都市市长的李宗林邀请与会的共和国元帅们到其家中做客。在邓小平的提议下,特别邀请邹忠新给元帅们表演四川金钱板《武松打虎》、《岳飞传》等节目段子。那次,邹忠新一连表演了五六个段子,他兴奋地说:“我这三块竹板可是为四川艺术争了气……”

  琼瑶请他“杀馆子” 

  红遍大江南北的由琼瑶编剧、赵薇主演的《环珠格格》,就是根据邹忠新的金钱板的一个段子为创作基础改编的剧本。

  据邹忠新家人介绍,琼瑶很喜欢邹老表演金钱板,喜欢听他摆龙门阵。有一次,从台北远道而来的琼瑶,听邹忠新摆龙门阵高兴了,还主动与邹忠新合影,并请邹忠新“杀馆子”。

  伉俪情深  是他第一个观众 也是最后一个 

  如果说金钱板是邹忠新追求了一生的事业,是智慧的结晶,那他的妻子就是他守护了一生珍品,是情感的收获。

  人家是夫荣妻贵,他们是夫荣妻“醉” 

  几十年来,邹忠新在舞台上演了多少出剧目,获得过多少荣耀,有多少闪耀的光环。而在这些的背后,一直是妻子在默默地守护和支持。让邹忠新特别骄傲的一件事,是邓小平同志曾作为观众三次观看他的演出。妻子至今还记得,那次演出回家,丈夫对她说起这事时,神情兴奋得跟小孩子一样,弄得她也激动得一宿没睡着。几十年过去了,妻子还经常翻看当年的报纸和照片,深深陶醉于丈夫那三次特别引以自豪的演出之中。一位熟悉他们的曲艺界人士调侃道:别的夫妻求的是夫荣妻贵,可这对夫妻却是夫荣妻“醉”!

  太爱演出,儿女担心,老伴力挺 

  尽管看金钱板的人越来越少,步入晚年的邹忠新依然热衷于演出,连因患青光眼失明的双眼,也阻挡不了他的留恋舞台的心。只要有单位请他演出,他总是不嫌远近、不谈报酬就乐颠颠赴约。节假日,人们在公园、社区等公众场所也能不时看到邹忠新的“义演”。对于邹忠新的表演欲望,子女和朋友都很担心,怕他一个不小心就摔了碰了。唯有妻子站在他这一边,一直支持:“老头子麻将不能打,电视无法看,这辈子就爱金钱板,我能剥夺他的‘义演权’吗?”

  妻子,是最后的观众 

  从艺这么多年,邹忠新的粉丝不计其数,在众多的粉丝中,妻子永远是最忠实的那一个。邹忠新曾说:“年轻那会儿,妻子是我的第一个观众,人家都羡慕她可以先睹为快。到老了,妻子成了我的最后一个观众,羡慕她的人全没了,感激她的人倒是有一个,就是我这瞎老头。”为了金钱板的传承,邹忠新在几年前开始了“艺术遗产自救”,妻子则成了“专职秘书”,帮助他将金钱板的珍贵资料都整理了出来。

  华西都市报记者 李昊皎

  他 一个时代的终结…… 

  金钱板之困 四川仅几十人会打 

  遗憾 

  这数百年民族文化遗产,目前情况如何? 

  洋人喜欢国人冷 

  邹忠新在生前就一直考虑着传承的问题。曾在公开采访中说,“近年来,我已接待了好几位从法国、美国、德国等专门来的洋弟子,却几乎很少碰到一位愿意学金钱板的中国徒弟。”邹老甚至表示,只要有人愿意学,他都愿意再收徒弟(当时已80多岁高龄)。

  记者查阅到2007年的资料,在邹老看来,如今金钱板之所以听的人少,一是因为年轻人肚子里装的东西太少,且不愿意下死功夫勤学苦练,二是缺乏演出阵地和作品发表阵地,也就自然失去了市场。

  “据我们初步统计,可能四川会打金钱板的也就几十人了。这个数据,只要会打的都算,所以水平是良莠不齐的,目前号称专业认识的估计也就几个。”昨晚,省曲协副主席、秘书长李蓉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除社会发展原因受冷外,其门槛高技巧性强也是一大问题。“学这些东西还是需要沉下心,我们也一直在呼吁建曲艺学校,让更多人参与。”

  7岁小徒孙曾上“达人秀” 

  “我是妈妈的心肝儿,又是奶奶的乖孙儿,爸爸喊我闷墩儿……”极具成都风味儿的金钱板打得顺溜,词也编得可爱,现年7岁的“福娃小叮当”——何圣麟童是邹老的徒孙之一,他曾在《中国达人秀》等公开场合表演金钱板。头顶四撮头发,身穿红绿牡丹的“被面”表演服,微胖的体型和特色的外表被大家笑称现实版“招财童子”、“年画宝宝”。

  “邹老是福娃的祖师爷,小叮当4岁就拜罗大川、张徐为师学习金钱板。”昨晚,孩子的姥姥刘女士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回忆起对邹老的印象,直言“是一位非常爱才的人”。

  “福娃的拜师钱什么都没交过。前些年福娃和祖师爷见面时,邹老眼睛都看不到了,不仅会一字一句地教,还给福娃准备奖励吃的糖。后来他年纪大了,就把福娃交给张徐等人继续培养。”刘女士表示,金钱板是四川独有民间曲艺品种,“虽然现在学金钱板的娃娃几乎没有了,但我们从来没想过放弃。”

  金钱板:老四川一绝 

  金钱板是老四川一绝,源于明朝,兴于清朝。

  早些年在金钱板比较流行的时候,茶馆里一人三板便能来一场雅俗共赏的曲目。“豆腐天子登龙位,要杀小菜一满门。花椒胡椒去报信,禀报南瓜老将军。冬瓜拿来做大炮,一根豇豆当火绳。对准豆家打一炮,打死豆家百万兵。豌豆吓得直打滚,苋菜杀得血淋淋……”一出《小菜打仗》显出了多少趣味来,往前推30年,不管何种级别的晚会,总有一个节目会是金钱板。

  金钱板也有流派之分:“花派”、“清派”和“杂派”等。花派重视觉,主要突出板式击打技巧与眉眼身法,表演者常常将三块竹板呼来耍去,摹仿击打出大自然的各类声音;清派重听觉,注重说唱的咬字吐词、字正腔圆、中气十足、节奏稳健;杂派则集两家之长,既注重板式打法又在说唱中注意节奏变化、灵活自如、唱中带说、说中带唱。

  每一种曲艺表演形式,都有其代表人物,比如曾炳昆的相书、贾瞎子的竹琴、李月秋的清音、涂绍全的扬琴,而金钱板的代表人物则是邹忠新。至今留传下来的重要金钱板曲目,基本上都是他所创作、表演的作品。

  还有这些音韵在流逝 

  四川金钱板曾经名气很大,但是由于传承者渐少,越来越多人都不知道有这样一种优秀的艺术形式存在,包括四川人自己。与金钱板有类似遭遇的,还包括四川相书、四川清音、四川车灯、四川扬琴、四川竹琴和四川谐剧等。

  四川相书

  四川相书正是由口技发展而来的。一顶布帐子,一把折扇,再加上铜铃、莲花落等道具,一出惟妙惟肖的“隔壁戏”就此拉开大幕。艺人一人分饰多角,观众则隔帐聆听,如临其境。

  四川清音

  四川清音源于明、清时的俗曲,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很盛行,以泸州、叙府(今宜宾)为中心,拥有大量的听众。表演者坐在八仙桌后,边弹着月琴或琵琶,边面对听众轻声吟唱,因此又被称为“唱月琴”或“唱琵琶”。

  四川车灯

  四川车灯是四川民间曲艺品种之一,流行于中国西南各省。演唱时,由一两人或数人,两手各执“四页板”自打拍节,亦舞亦唱。

  四川扬琴

  唱腔、音乐、文词俱美的四川地方曲艺,当演员静静地坐在舞台中央,用琴、鼓、板、胡等乐器和美妙的嗓音说唱故事时,往往能把观众带到如痴如醉的艺术境界。与川剧关系密切,川剧也将扬琴唱腔作为练习唱功的基础课。

  四川竹琴

  四川竹琴原名“名琴”,后因其主要乐器为一根蒙以鱼皮的竹筒,故又名竹琴。演员斜抱竹琴,用指尖拍击竹筒下端;另一手持两块竹制的筒板,板上端系有小铜铃,筒板相碰时铃响板响,音韵铿锵。在演奏的同时,演员开始演唱故事,委婉细致,韵味醇厚。

  四川谐剧

  往往是一个演员、扮演一个角色、表演一台戏,有些类似单口相声、独角戏和单簧,被誉为“一人上场、满台生辉”。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