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曲艺>资讯

【曲艺杂文】最早的“春晚”(上)

时间:2013年03月12日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徐天
0

    图片说明:一九六二年一月二十日,在北京电视台举办的第二次 “笑的晚会”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方琯德(左一)在开场白中说道:“其实我不是喜剧演员,我是一个悲剧小生。”

最早的“春晚”(上)

◆徐天

  赵忠祥回顾这台“最早的春晚”时说:“当时我的那种感觉,就像足球学校的一个年轻运动员看马拉多纳一样。”

  1962年1月20日,农历腊月十五,大寒。

  位于北京广播大楼东4楼的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一楼的600平方米大播送室,被布置成了“茶座式”。二楼导演室里,晚会导演王扶林通过耳麦忙着与摄像师、灯光师等沟通。各部门准备就绪。

  8点整,王扶林一声令下:开始!

  一把折扇出现在镜头前,上书四个大字:笑的晚会。

  负责切换的副导演金成半个世纪后告诉记者,由于当时欠缺特技手段,为了营造满屏的效果,折扇被紧紧贴在镜头前。

  扇子忽然收了起来,露出了一张胖胖的苦脸,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方琯德慢条斯理地开了腔:“大家说我是一个喜剧演员,因而找我来报幕。其实我不是喜剧演员,我是一个悲剧小生,专演林黛玉型的悲剧角色……”他自嘲说,自己从出娘胎到现在都不会笑。

  这时相声演员马季从茶座上站了起来,表演了开场节目《笑一笑》。方琯德的苦脸稍有好转。然后,他的脸在逐个节目之后发生变化,直至哈哈大笑。

  坐在观众席上的年轻播音员赵忠祥也乐出了声。让他意想不到的是,20年后,他会登上1983年首届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担任男主持人。

  “当时我的那种感觉,就像足球学校的一个年轻运动员看马拉多纳一样。”他如此对记者评价这台“最早的春晚”。

  “让百姓笑”

  “笑的晚会”肇始于1961年的“新侨会议”。

  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逐渐进入尾声。6月,周恩来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新侨会议”,倡导“双百”方针和文艺民主。会议在沉寂已久的文艺界激起了巨大波澜。

  北京电视台马上行动起来。

  北京电视台是新中国首家电视台,隶属于中央广播事业局,于1958年开播。每晚播出,都是直播。

  节目只覆盖北京地区。1961年时,北京市740万常住人口中,约有1万家庭有了电视机。那时候,买一台天津产的9寸或12寸北京牌黑白电视机,普通人家需要花三四个月的工资。如果哪户人家有了电视,到了晚上,就会搬到屋外,院子里几十人围着一起看。

  7月初,北京电视台编辑部副主任(相当于副台长)孟启予主持了编辑组长会,落实“新侨会议”精神。

  她传达说,针对当时干部群众普遍精神紧张、情绪不大好的状况,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周扬提出,广播电视节目要轻松一些、愉快一些。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梅益则进一步提出,电视应该比广播离人民生活更近一点,要创办一些在电影院和剧院买票看不到的节目。

  文艺组组长、不到30岁的笪远怀将领导的话记在了心上,召集手下的编导们开会落实。文艺组不到10人,都是年轻人。

  为此,负责戏曲的杨洁(后来的《西游记》的导演)等人别出心裁地搞了一个“丑戏集锦”,负责音乐、歌舞的黄一鹤和邓在军(1983年春晚的导演)将“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搬上了屏幕,并做了颇富创意的电视化处理。

  但笪远怀觉得,种类还不够丰富。他决定要办一个相声晚会。“既然要让大家笑,那就叫‘笑的晚会’吧。”他告诉记者。

  “买票看不到的节目”

  当时的中国相声界,最有名的是京津两地的相声演员,北京有侯宝林,天津有马三立,“相当于相声界的两个码头”。这两个码头的演员从来没有在电视上合作过,这不就是外面“买票看不到”的节目吗?

  文艺组一个早年师从侯宝林的年轻人宋洪负责联系天津曲艺团,没想到对方一口答应。同在北京的中央广播说唱团、北京曲艺团就更好沟通了。

  笪远怀将节目按照青年在前、资深人士在后的顺序做了编排,京津两地节目穿插进行,唯一的群口相声作为压台节目。

  1961年8月30日这一天,非年非节,只是一个普通的星期三。

  白天,几个团的相声演员来到了台里。对天津来的演员没有任何接待,甚至没有安排住处。演员们简单地走了一遍场。

  当晚8点,“笑的晚会”在大播送室(台内人习惯称“大播”)开始直播。台下的几排椅子上,满满挤着参加晚会的演员和工作人员们。

  观众开怀大笑的情景被在场的摄影师陈铎用镜头记录了下来。

  多年后因主持《话说长江》而为大家所熟知的陈铎,当时在中央广播事业局下属的中央广播电视剧团工作,身兼演员、摄影师和音乐编辑数职。当时局里一共有两台禄来福莱克斯相机,陈铎持有其中一台,常出入晚会现场拍摄照片。

  那天,他一边帮着音响师调话筒,一边拍照。“拍这种晚会有要求。为节约经费,不能超过两个胶卷,每个胶卷12张片子,必须上交。”陈铎告诉记者。

  因为当年尚无录像技术,所有节目都是直播,三次笑的晚会都没有录像带留下,甚至也没有节目单留存,陈铎保留下来的照片,就成为少有的影像记录。

  晚会播出之后,观众写来了100多封来信,大加赞扬,要求再办。这是他们第一次在电视中看到如此集中的名家相声。

  但导演笪远怀却在演出后,找到了孟启予,大哭了一场。

  当时的导演,远远没有现在晚会导演的威风,联络、接待都是自己做。演出散场之后,所有人都走光了,现场的折叠椅没人收拾。他找不到人帮忙,自己把所有的椅子都收拾完,觉得太委屈了,太累了。

  这大概是“笑的晚会”中唯一一个哭了的人。

  打破第四堵墙

  因为晚会在台内外反响热烈,台里决定在1962年春节前再办一次。

  文艺组办晚会实行轮流制,这一次轮到组里负责曲艺、话剧口的王扶林来办。“外面买票看不到”的创新理念,依然是这次晚会的方针。

  王扶林和笪远怀是同班同学,都毕业于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现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入校后上的第一堂课就是做话剧小品练习。王扶林为了挑选话剧类节目,常去中央戏剧学院看学生演的小品。

  他想,如果将这些小品搬到晚会上,才是百姓真正“买票看不到”的节目。他在戏剧圈内打听,各自单位的联欢晚会上哪些表演最诙谐。

  节目很快确定了。除了上次的相声演员之外,还敲定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实验话剧院等单位的演员。为了不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相声和小品穿插编排。

  这是小品第一次登上屏幕。王扶林还创造了另一个第一:茶座式的演出现场。

  这一创意来源于一部国外的片子。1961年末,孟启予从国外考察回国,带回了东德电视台一部电视贺岁片。这个节目没有固定舞台,演员们边喝咖啡边当众表演。“他们和观众之间没有‘第四堵墙’,做到了参与和互动。”王扶林告诉记者。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