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民间文艺>民间人物画卷

民俗|湘西苗族鼓舞

时间:2022年09月20日 来源: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微信公众号 作者:
0
  湘西苗族鼓舞,是我国苗族地区独特的舞蹈艺术。其以鼓乐娱乐身心,将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有机组合在一起,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吉首市、凤凰县、泸溪县、保靖县、花垣县、古丈县等地区。
  历史源流
  据文献记载,湘西苗族鼓舞源于汉代以前,甚至更为久远,产生于苗族祭祀活动中。从先秦时代起,苗族历经过七次大的迁徙。在迁徙过程中,鼓作为联系的重要工具进入了苗族的社会生活。《祭鼓词》中“敲石传不远,击木响嘭嘭”“你敲木喊话,我击木应声”以及《苗族儿歌》“先击石,后击鼓”的唱词,都反映出迁徙中的苗族曾通过击打响器和铜鼓来相互联系的事实。
  自古以来,苗族鼓舞就蕴含了苗族人民的虔诚信仰和勇于创造、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加强了民族凝聚力,苗鼓更是湘西苗族的圣物。
  苗鼓是鼓舞中的主乐器,由鼓框、鼓皮、鼓钉、鼓槌等部件制作而成。不同于汉族的鼓,据考证,苗鼓最先为掏空的树干和竹帮,之后又发展为铜鼓,后来才用兽皮作响器,最终产生了现代样式的苗鼓。苗鼓在古文中早有记载,唐朝段安节《乐府杂录》所载“鼓乐手、葫芦笙”中的“鼓乐”指的就是苗族的鼓乐。
  舞蹈类型
  苗族鼓舞舞蹈内容多样,共分为生产劳动、生活习俗、武功拳术和动物动作四大类。表演形式按照步伐,可分为“三步”“前面小踢腿步和两边跳小踢腿步”“翻滚身法”“踩三角走三步”四种。
  这些舞蹈特点鲜明,表演者打鼓起舞,节奏明快,双手交替击鼓,两脚轮换跳跃,全身不停扭摆,动作舒展大方。猴儿鼓舞灵巧多变,风趣诙谐;花鼓舞温婉妩媚,身态柔美;男女鼓舞多为屈膝矮桩,动作豪放刚健;女子鼓舞步伐灵活,含蓄抒情;团圆鼓舞场面宏大,激荡活泼。
  湘西的鼓舞节奏根据地区差异分为多种。如花垣、保靖、古丈等一部分地区,鼓点和鼓边的打法独具特色,伴奏长在双边,以双手的一快一慢来调节节奏。花垣县境内还有一种鼓点节奏极为复杂,敲边左手节奏为2/4拍,右手则打3/4拍。这种节奏主要用于鼓舞表演中的拳术动作,会打这种鼓舞的人不多,难得一见。
  湘西苗族鼓舞历史久远,在与外来势力的争斗和反抗封建朝廷的过程中,苗鼓号角起到了号召与激励民众的作用。保护和开发湘西苗族鼓舞对研究苗族的历史、战争、宗教、迁移、生产、爱情、民俗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编辑:白安琪)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