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民间文艺>资讯

黎锦、藤编、竹竿舞……总书记刚考察过的这些非遗有多好看

时间:2022年04月15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
0

4月11日

海南考察第二天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

五指山市的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五指山片区和水满乡毛纳村

考察调研

4月11日考察点示意图

水满乡毛纳村是五指山市一个黎族村寨

近年来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村里调研

察看了黎族特色农产品和黎锦

藤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

快来看看它们有多好看吧~

01

黎  锦

黎锦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

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被称为“吉贝布”的黎族织锦

就已载入史书

其“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南黎族民俗纪录片《织锦上的黎族》

黎锦有纺、织、染、绣四大工艺

以棉线、麻线、丝线和金银线等交织而成

成品主要有

筒裙、头巾、花带、包带、床单、被子等

染料主要采自当地植物

不易褪色

黎锦善于运用明暗间色

具有色彩艳丽、富有夸张、花纹精美等特点

深受游客的喜爱


制作黎锦的染料及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潘毅 摄

去年2月在贵州化屋村考察时

特色苗绣吸引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

他说

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

既是文化又是产业

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

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

从贵州的苗绣、青海的藏毯

到海南的黎锦

人们编织着不同的传统工艺

也编织出了同样的美好生活


具有黎族特色的黎锦、藤编等手工艺制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钟锐 摄

02

藤  编

海南藤编技艺源远流长

根据史料记载

早在唐代

海南就有人以野鹿藤编成含有

花卉、鱼虫、鸟禽等图案的帘幕

手工技艺精美

藤编器皿有衣篮、鱼篓、刀箩、米筛、斗笠、首饰盒等。新华社记者 代超 摄

唐开元至北宋元丰年间

藤编不但是人们的生活用品

海南民间还出现多家藤编作坊

织作藤器者日益增多

清代《黎民图册》记载

“黎生黄白二种藤,产于石岩之上,长数丈,

外贩选察其中,雇黎人采取。

黎之无业者,竞趋之,黎内生产藤为最饶。”

黎族同胞将砍来的山藤和老竹子

削成细条

晒干后修剪编成各种各样的藤竹器

既有藤编衣篓、腰篓、藤编箩筐

也有藤编腰织机带、藤编渡水葫芦、藤编槟榔盒等

精美的外观和独特的技艺

令人赞叹

黎族妇女正在进行藤编的工作。新华社记者 代超 摄

作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藤编魅力无限、价值无限

在海南

藤编产地主要在

白沙、琼中、陵水、保亭等中南部市县

约有5000多个花色品种

主要有藤笪、藤席、藤织件、藤家具等4类

具备轻巧、凉爽、耐用等特点

海南中南部山岭重重

盛产藤条

黎族同胞接受大自然的馈赠

掌握藤编技艺

用独特的方式传承着祖祖辈辈的生活习惯

而后人也用自己的方式传承和弘扬这门手艺


藤编提包

03

竹 竿 舞

“蛮舞与黎歌,余音犹沓沓”

这是文豪苏东坡结束其流放生涯

将要离开海南

黎族父老唱歌跳舞为他庆贺时

写下的诗句


黎族竹竿舞

在丰富多彩的海南黎族舞蹈中

竹竿舞颇为神奇

它既是婚庆、丰收等生活当中的一项庆祝活动

又是可以在舞台上表演的一门艺术

既可以在田间地头、广场上举行

也能够登上最高级的艺术殿堂演出

参加的人上至白发老人

下至黄口小儿

不分男女老少均可参与

这种草根性和艺术性并存的舞蹈

就是在海南黎族同胞中广为流行的“竹竿舞”


黎族竹竿舞

跳竹竿舞可以说已经成为黎族群众一项必备的技能

不仅婚庆、丰收的喜庆日子里要跳

而且到每年三月三的时候

如果哪个姑娘、小伙的竹竿舞跳得好

就会受到很多异性的倾慕

成为大受欢迎的焦点人物


海南省万人共跳竹竿舞活动海口主会场盛况。海南日报记者张茂 摄

和其他地区的竹竿舞相比

海南的竹竿舞以其造型多样

舞姿优美和难度极高而独树一帜

作为一种产生于生产、生活中的艺术形式

竹竿舞表演具有很强的大众性和形式感

已经成为欢迎来宾的一种形式

在外地人的眼中

竹竿舞也已经成为

海南和黎族的一种象征符号

被广泛运用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

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发展工程

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黎族织锦

织就着黎族人民艺术人文精神

黎族传统藤编

编织出乡村脱贫致富新篇章

竹竿舞

舞出了民族特色

和新时代黎族人民的幸福生活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

是祖国璀璨民族文化中

重要的组成部分

吐露着绚烂文化的芬芳!

(编辑:苏锐)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