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民间文艺>资讯

让郁香山花吐露芬芳——湖北五峰探索南曲的社区传承之道

时间:2013年06月18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雪原
0

  忽听弦子一响,随着简板叮当,甜绵而悠扬的唱腔把山乡情韵娓娓道来。这就是南曲,一咏三叠,流丽婉转,被誉为“郁香的山花”,温婉地道出土家人的生活感悟。

  南曲大约产生于清乾隆至光绪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湖北地方小曲中一支较为古老的曲种,主要流传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境内,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曲为民间流传,挚友相教或子从父学,世代相袭。土家族南曲艺人是继承发展南曲艺术的主体队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调查显示,当时尚有艺人近百名,其中造诣较高的艺人有10多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艺人已先后谢世,南曲的传承发展遇到了瓶颈。为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者边实践边摸索,寻找到了一条推进南曲传承发展的路子。

  社区传承 突破瓶颈

  2010年,五峰县非遗保护中心联合县教育局在全县范围内举办过一次南曲培训班,当时群众报名踊跃,培训人数近百人。但是由于三弦乐器数量有限,教学活动只能以教唱南曲为主。由于县非遗保护中心财力有限,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结束后,只能给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一把三弦,供学员练习。后来,受硬件条件制约,之后的延伸性训练也未落到实处,苦心播撒的南曲传承的种子,播种后的发芽率却并不高。

  仅掌握声腔演唱而不能熟练地自弹自唱,并不能成为真正的南曲传承人。在充分吸取上次培训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五峰县非遗保护中心决定摒弃“大锅饭”式的集中培训,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小规模、小班化的乡镇社区传承模式上。2012年5月,他们在五峰镇启动了首期南曲社区传承培训,时间长达半年多,有20多名爱好者报名参加。中心不仅为学员添置了20把三弦琴、10副简板,而且还免费印发了全套的曲谱资料和相关的教学光盘。

  为了使学员们接触到最纯正的南曲艺术,该中心聘请南曲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陆先模来教唱经典曲段《春去夏来》和《悲秋》,由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高家尧负责南曲乐器云板的教授,由专业教师张勇担纲三弦的教学。为使南曲的培训得到延续,加强学员间的交流,在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结束后,他们还每周定期举办一次小型沙龙聚会,学员们执板弹唱,丝弦相接,互相切磋技艺。这期间,每间隔1个月左右,3位老师还会为所有学员举办一次集中辅导,并提供艺术上的帮助。

  传承培训 广受欢迎

  对于此次南曲传承培训,学员们反响强烈,学习热情也十分高涨。

  夏德言是五峰县长乐坪镇的一位普通农民,但对于南曲是发自内心的喜爱,他说:“五峰南曲顶尖级大师杜海卿就是长乐坪人,长乐坪人学唱南曲要有赶超先辈的勇气和执着。”每次培训他都要提前搭车进城,自行解决食宿,半年下来,却从没有耽误过一场训练。

  与夏德言一样,每周的沙龙聚会樊晓星也是从不缺席。她是白鹿庄村的一位小学音乐老师,每周她都要精心算计着,怎样跟别的老师协商换课,把周一下午的时间空出来,参加切磋活动。她感到,大半年时间的南曲培训,对自己的音乐教学大有帮助,称得上是如虎添翼。

  张友和杨先梅是一对夫妻学员。丈夫张友的三弦感觉非常好,弹拨出来的曲调清雅动听。妻子杨先梅总是缺少信心,张友就不停地为她打气、鼓劲,帮她分析演唱的技巧、演奏的指法要领,经过大半年时间的练习,夫妻俩的南曲表演技艺大幅提高。

  除了每周的沙龙聚会,学员们在县城里还有另一个交流“据点”——那就是张光胜的家。张光胜对于南曲情有独钟,作为培训班的中坚力量,他把自己在县城里的房子作为大家的聚会点。除了招待吃喝,他还管着大伙儿的声腔板韵是否合乎南曲的“规则”,学员们都充满敬意地称他“张大哥”。

  成果显著 承续有力

  为了验收学员们的学习成果,今年3月,该县非遗保护中心组织代表性传承人和有关专家组成了验收组,对学员们进行了一次“摸底考试”。在20名学员中有8名已经能够熟练地自弹自唱,独立完成《春去夏来》和《悲秋》两个段子,这同时意味着他们已经具备了对南曲30多个曲牌、100多个段子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表彰和鼓励学员们的传承热情,该中心特别为这8名学员颁发了2000元的现金奖励,他们也同时成了新一批的南曲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通过半年多的学习交流,学员之间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们还自发组建了一支“五峰镇南曲社”,并面向市民举行公益性的表演。在宜昌市举行的第8个“文化遗产日”展演活动中,南曲社的成员们也献上了他们的精彩演出,出色的表演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肯定。

  面对取得的丰硕成果,5月6日,五峰县非遗保护中心又在渔洋关镇启动了第二期南曲传承培训班,同样招收了20名学员以相同的模式开启了对新一批南曲传承人的培养。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