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6月10日电(朱翃、吴雨泽)粽叶飘香,端午将至。曾几何时,香甜软糯的粽子是端午节“独当一面”的主力军;现如今,一个个精美别致的端午香囊正受到百姓热捧,回归传统文化的魅力。
香囊严格质量防“毒芯”
端午节前,上海城隍庙的童涵春堂的香囊销售火爆,琳琅满目的各式香囊,还有烟熏剂和香粉吸引了众多游客。药店的员工向顾客介绍产品:“这个是烟熏剂,6元一包,回家熏熏蛮好的。还有香粉,这种香粉10元,可以用纱布或自己缝制个小包包起来,放在衣橱啊什么的,可以驱虫辟邪。”
尽管很多大型药店都推出了自己的香囊,但是因为配药不同,气味也有差别。记者从两家大药房分别购买了香囊,并找到专业人士鉴别,“这一个里面加的檀香多,另一个是艾叶放的多,两个香囊的成分不同,所以闻起来也会有点差异”。据悉,端午假期临近,沪上各大药店的香囊库存已经所剩不多。
由于目前香囊的配方尚无统一标准,为避免一些“败絮其中”的香囊在市场出现,今年上海市中药行业协会对香囊配方发出禁令:严禁药店内出售的香囊使用人工香精,也不允许放置雄黄等毒性饮片。上海市中药行业协会孟嗣良介绍:“香囊中的药材如果地道纯正,可以起到驱虫除秽的功效;但如果‘芯’术不正,使用劣质香水、香剂,可能适得其反。”
“非遗”焕发生机,香飘寻常人家
佩戴香囊的民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夏季传染病多发,古人就有佩戴香囊以避除秽恶之气,确保自身健康的民俗。晓立《节序·风俗和艺术》中有记载,“五月初五端午节,艾叶遍插,龙舟竞渡,孩子们额头点上雄黄,姑娘们巧手做着各种彩色粽子、香囊”。香囊常用的是具有芳香开窍功效的中草药,如芳香化浊驱瘟的苍术、山柰、白芷、甘松等药材,含有较强的挥发性物质,其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成就了“带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的美名。
为了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华东医院等已在2011年成功将“熏中药、挂香袋”申请列入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列入非遗的香囊没有被束之高阁,而是走入寻常百姓家。随着我国医学界对香囊配方的进一步研究,香囊制作工艺更加简便和规范,加之现代人追求自然,注重养生的生活理念,从10元到40元不等的香囊走起了“平民化”道路,每到端午时节便香飘大街小巷。
传统习俗今又俏,生活理念归本真
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物馆馆长陈彪认为,很多中国民俗文化往往都是从以前生活方式演变过来的,体现着古人的智慧。“农耕文明时的祖先用天然植物和香料制作成香囊,这种源于中国古代人民的风俗渐渐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从平常生活变成节日活动,与划龙舟、吃粽子一起营造了丰富多彩的端午文化。”
“要想使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一方面要焕发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而这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认可。”陈彪认为,小小香囊能吸引很多年轻白领的目光,其古典雅致的外表“功不可没”。
在陈彪看来,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热衷或多或少出于一种怀旧的感觉,人类早期的那种自然、环保、本真的生活方式与现代人的想法不谋而合,这种形式上的“热”,反映的是人心的一种回归。陈彪说:“现代人期望能从物质生活中解脱出来得以喘息,向传统文化中探索答案,体现了现代人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也是当今社会审美疲劳的一种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