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民间文艺>资讯

满园春色关不住——芮城文化发展综述

时间:2013年03月05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中共芮城县委 芮城县人民政府
0

  县委书记王正风(左一)、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孟力(右一)、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红梅(左二)观看芮城永乐宫书画艺术节作品展  肖永杰 摄

 

县长董旭光(左一)、县文广新局局长苏民武(左三)观看非遗展示 李耀光 摄

  九曲黄河大拐弯处,怀抱着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县——山西芮城。人类文明的第一把圣火从这里点燃,《诗经·魏风》中的《伐檀》、《硕鼠》等名篇在这里创作,八仙之一吕洞宾在这里降生并得道成仙,精美绝伦的永乐宫壁画在这里绘就。一把火,一尊仙,一首诗,一幅画勾勒出这个山水小城的久远和厚重。

  芮城地处山西省西南端,晋、秦、豫三省交界处,全县总面积1178平方公里,人口39万,辖7镇3乡,北靠中条山,南临黄河,山河阻隔,交通不便,矿产资源匮乏,是传统农业大县,境内生态环境良好,文化积淀深厚,自然景观秀丽,旅游资源丰富,属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2008年以来,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分析芮城实际,扬长避短,优化资源,确定了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县的战略决策,把发展文化、旅游作为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县的突破口牢牢抓在手中。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全县经济社会发生了明显变化,全县经济总量从2008年的全市第9位上升至2012年的第6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8年的10481元提升到2012年的1833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8年的3963元提高到2012年的6906元。

  随着县域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趋强烈,我县提出了“两强”的战略:一手抓经济建设,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一手抓文化建设,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充分挖掘、发挥芮城的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文化建设步伐,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5年来,我县已先后荣获“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中国绿色名县”“中国文化旅游名县”“中国优秀生态文明旅游县”“中国美术家协会写生基地”和“中国书法之乡”等多项殊荣。这些成绩不仅丰富了城市的文化蕴涵,并为经济发展带来无限活力。县委书记王正风同志被评为山西省“十大文化创新人物”。

  2012年6月,我县连续出台了《推进文化强县实施方案》、《推进文化强县若干政策意见》和《加强全县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对文化强县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工作及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作了详细的分解和落实,力争在“十二五”末把芮城县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化旅游胜地,县财政每年至少拿出50万元的文化事业发展资金和100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用于对公共文化活动和文化企业发展的支持,各乡镇每年至少拿出5万元经费用于公共文化活动的开展。与此同时,县财政将拿出专项资金,着力抓好优秀影视、剧目和文学作品等精品的创作,重点打造《生命》、《“憨”局长还债》等优秀剧目;坚持把中国(芮城)永乐宫国际书画艺术节打造成国内知名的核心品牌,使其真正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和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坚持每年投资190万元,利用3年时间实施第二轮“送戏下乡”活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2012年11月28日,我县对在推进文化强县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7名特殊贡献奖获得者每人奖励1万元,对芮城县青年蒲剧团奖励15万元,对56名先进个人予以表彰。

  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我县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文化阵地日趋完善

  我县全力构建覆盖城乡的文化阵地网络,不断推进和积极完善群众文化阵地建设。5年来,我县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先后拨付1.9亿元用于文化设施建设。其中,投资1800余万元在县城中心区域兴建了人民体育场,投资6800余万元建成占地21亩,集书画、文物展览、会议、演出、电影放映为一体的多功能会展中心,投资5000万元建起了集博物馆和图书馆为一体的文博馆大楼,投资1700万元建设了永乐广场,投资927万元建设了府前花园、舍利花园和东华园等群众活动场所。同时,投资480万元在全县10个乡镇统一建成了标准化的综合文化站,投资600余万元实现广播电视全覆盖,投资1000余万元在全县172个行政村建起了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和文体活动广场,为全县人民提供了良好的基本文化服务保障。

  文化品牌熠熠生辉

  2008年以来,我县依托永乐宫元代壁画这一民族瑰宝,连续成功举办了5届中国(芮城)永乐宫国际书画艺术节,共收到海内外书画作品26368余幅。2011年和2012年书画艺术节期间,艺术节组委会大胆尝试,拿出少量书画作品进行公开拍卖,将拍卖所得的231万元全部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此外,每年书画节期间,成功举办招商引资洽谈会和旅游推介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累计59.56亿元,落地项目58个,为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县大力扶持蒲剧团发展,确立“名人带团、精品立团;财政扶持、外向发展”的振团思路,政策上给待遇,财力上有保障,生活上解决后顾之忧。先后投资300余万元,为蒲剧团划拨改造了办公楼、住宿楼,购置更新了音响、服装、道具等设备;拿出30个财政名额和30个自收自支名额,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优秀演职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每年财政预算列入50万元作为艺术创作专项经费,为蒲剧团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2010年,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方针,把原芮城蒲剧团改制为芮城蒲剧线腔艺术研究所和芮城县青年蒲剧团,既保留原有性质,又突出市场主体,使芮城县青年蒲剧团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芮城县青年蒲剧团牢固树立“出新作、推新人、抓精品”的发展理念,在开展好“送戏下乡”活动的同时,狠抓剧目创作编排和精品打造,5年内共编排27本折子戏、18部大戏和28个小戏,外出演出1277场,公益演出110场,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新编蒲剧现代戏《生命》继2010年获得山西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之后,2012年9月又喜获“全国戏剧文化奖”8类16个奖项。2013年元旦期间,芮城县青年蒲剧团在省城太原举办了为期一周的“蒲乡情”戏剧展演周活动,取得空前成功,轰动省城,我县文化建设的各项举措得到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的充分肯定。

  文化惠民多姿多彩

  2008年,我县投资190万元,在全市率先开展了“政府出钱、百姓看戏”的文化惠民活动。2008年至2010年3年间,芮城县青年蒲剧团唱遍了全县10个乡镇172个行政村,送戏下乡演出649场、送戏进企业进农户87场,每场演出政府补助剧团3000元。2012年,又投资190万元启动了第二轮送戏下乡活动,目前已为51个行政村演出175场,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尽享戏曲大餐。同时,每年开展“2131”电影惠民工程,为全县10个乡镇免费放映农村公益电影共2028场,保证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一部电影,每周为城镇居民免费放映两场公益电影。并先后为10个乡镇文化站发放了价值80余万元的办公设施、服装、乐器及图书等,为每个行政村配送图书1380种1500册、报纸10种、期刊20种、光盘100种,总价值2万元;发放卡拉OK点歌台及投影仪,共配发健身器材1400多台和健身场地补助金140万元;培训社会文艺指导员、体育指导员365名;组建业余文艺团体、健身协会、农民小剧团等200多个。每逢传统节日或集会,积极开展广场舞、秧歌、太极拳、篮球赛等不同形式的文体活动,形成了自发、自创、自觉的文化氛围,达到了农民演、演农民、农民看的文化互动效果,实现了公共文化惠及千家万户和普通百姓。全县出现了诗歌热、出书热的现象,黄河诗社共有会员100多人,其中30多人是省级诗歌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依托《古魏文学》杂志,培养了大批文学爱好者,芮城10位本土作家结集出版了古魏作家丛书;完成了近60万字的大型芮城文化图书《中国民间故事全书——芮成卷》。

  文化产业初具规模

  截至目前,我县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项、传承人5个、传习所2处、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项,抢救性挖掘和保护扬高、呼啦、肘猴等濒临失传的地方稀有剧种,整理出版了6个剧目的文字资料。2012年组织编排的舞蹈《人·偶》,荣获山西省“群星奖金奖”。

  我县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结合文化旅游强县建设,不断培育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初步形成了音像、娱乐、演出、文物、民俗工艺、书画、印刷业、民间艺术、地方土特产等综合性文化产业体系,全县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135家,从业人员3000余人,文化产业收入占GDP超过4%。同时,积极引导部分民间工艺大师大胆探索,先后成立了芮城县民俗工艺品研究所、芮城雅琴传统布艺研制所、山西雅婷传统布扎工作室等中小型文化企业,桃木雕刻、剪纸、传统布艺等工艺制作已逐成规模、初显成效,为带动“一村一品”、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打开了良好局面。目前,我县正在规划建设书画楹联一条街,全力助推书画产业快速发展,同时,积极规划建设占地400亩的集道教养生、晋南民俗工艺、书画交易、古玩名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画家写生为一体的永乐宫文化产业园,预计投资6亿元,2016年全面建成。

  转型发展中的芮城文化,必将在芮城由传统农业大县向经济文化强县的转变过程中,发挥更加巨大的推动作用。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