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电影>电影评论

万里之遥不以为远 文明之光相互映照

时间:2024年11月14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史哲宇

万里之遥不以为远 文明之光相互映照

——纪录片《从长城到马丘比丘》的文化与审美价值

  中国的万里长城与秘鲁的马丘比丘,作为两国最为世界所熟知的文明符号,都是用砖石构筑起的伟大建筑奇迹,以其壮丽恢弘和建筑智慧成为人类文明共同记忆的载体,也都见证着两个国家的悠久历史和当代发展。纪录片《从长城到马丘比丘》从“寻古”“追光”“守护”“共生”“和合”五个部分切入主题,将长城与马丘比丘活化为中国与秘鲁文明互鉴的象征和纽带,创新性地采用跨时空的艺术表现手法,以鲜明的全球化视角和生动的叙事角度展现远隔浩瀚太平洋的中国和秘鲁两国璀璨文明的遥相辉映和同频共振,用影像构架起中国和秘鲁两国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该片在纪录片的文化价值、审美表达和国际传播等方面都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

  美美与共的文明对话

  《从长城到马丘比丘》摒弃了诸多纪录片创作中常用的线性叙事方式,没有按部就班地将长城和马丘比丘的历史、修筑、功能、作用等一一道来,而是选择了充分发挥影视艺术跨越时空的叙事表意能力。全片采用交叉蒙太奇的叙事手法,以长城和马丘比丘这一对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文明意向为切入点,大胆地在中国和秘鲁两个国家的历史、现实、文化、社会生活中不断跳跃、游走,彰显了纪录片呈现文明交流互鉴的新路径新手法,也使得文明对话在具象的影像表达中得以灵动实现。当秘鲁的库拉亚库维纳斯与中国的大地湾女神两尊同样刻画着年轻女子样貌的陶器相遇;当秘鲁古代西坎文化的黄金面具与中国金沙遗址出土的黄金面具“面对面”交流;当经过中国青年文博学者复原出的“中华第一笛”以乐音沟通天地之间奏响秘鲁名曲《山鹰之歌》;当基因中隐藏着秘鲁古老文明的马铃薯种苗与中国先民最早培育的稻米在两国土地上生长出数不尽的精彩故事……相隔万里的两种文明通过这样一系列的鲜活故事实现共鸣与交汇,也用影像构架起“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观照。

  民心相通的温暖故事

  《从长城到马丘比丘》以跨越数千年的文明视野和纵横数万里的宏大格局将影片构筑为一部文明交相辉映的影像史诗。然而大时代、大历史、大哲理,总是要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充满生命力的个体来具体地呈现,这也就是纪录片创作界呼吁了很多年的“讲故事”和“有细节”。在《从长城到马丘比丘》中我们看到,“文明之光的相互映照”这样宏大的主题并不是单纯地依靠画面形式或者解说文本来展现,而是通过探寻古老文明的足迹、人类文明的守护与传承、文明的交汇与融合、两国人文交流与情感联系造就的现代活力这样一些更具体的线索和具体而微的故事来串联起影片的整体架构、激发出宏大的史诗气质、凝聚成厚重的情感魅力、表现为温暖的真实故事。影片中,中国姑娘马玉霞把原产于秘鲁的羊驼毛带到中国,让更多中国人了解秘鲁的同时,也改变了世代居住在的的喀喀湖边的马马尼一家的命运。而在此之前,马马尼从没有想过,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羊驼,有一天能远赴遥远的中国。马玉霞邀请马马尼和夫人来到上海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他们制作的小羊驼迅速成为了网红,他们也在近距离接触中感受到中国人民的温润敦厚。2024年,马玉霞按照约定应邀来到马马尼一家世代生活的的的喀喀湖边村落,村民用最盛大的仪式和最炽烈的热情欢迎她的到来,欢颜笑脸见证着两国人民的民心相通,更体现了“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的温情故事。

  纵贯古今的娓娓道来

  诚如片中所言“万里长城纵横蜿蜒,舒展出中国的壮美,马丘比丘群山之巅,缔造起秘鲁的神奇。砖与石是它们共同的语言,述说着久远的记忆,也构筑起伟大的奇迹,长城与马丘比丘,远隔万水千山,却又息息相通。”穿越古今,由历史叙事到现实叙事也是《从长城到马丘比丘》一片中重要的叙事特点。影片通过充分发挥影视艺术的视听手段巧妙进行时空的迁移,将长城所代表的中华文明与马丘比丘所代表的秘鲁文明进行跨越前世今生的连缀,大手笔在历史与当下中游走,避免了影片循于历史纬度叙事而缺少现实关注,也能够以丰富的影像手段呈现文明的纵深感,同时,影片用较多的笔触去描摹当代景观也有利于激发观众由历史到现实进而涉及自身的思考。如影片中,在讲述了长城的恢弘历史和厚重文化后,转而呈现秘鲁青年马库斯在石峡村长城的真实体验,他和石峡村最年长的长城守护人梅景田爷爷的交流过程、他与石峡村同龄人海滨共同完成长城保护志愿者的工作等。通过历史的长城与当下的长城、中国长城守护者和秘鲁来华青年等不同视角,影片完成了历史叙事与现实叙事、中国故事与国际表达的交融。

  精妙极致的影像呈现

  《从长城到马丘比丘》一片在影像表达上以其极致化、奇观化的视听呈现使影片更具审美价值。特别是片中多处使用AI生成视频,极大丰富了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和表现领域。AI生成视频技术诞生至今,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在短视频领域得到广泛使用,但是在纪实影像中,特别是以如此大的体量和较高品质呈现,目前还鲜见。AI生成视频在片中的使用,解决了过去时态影像缺失的问题,同时又不局限于过去常用的扮演再现手法,给无法通过实拍展现的想象空间带来更多惊喜。通过AI生成视频可以充分调动纪实影像创作的表现力,将长城和马丘比丘等历史遗迹赋予生命力量展现,风格化的影像本身也成为影片的标识和特质。例如,影片在阐释“中国和秘鲁大地上诞生了亚洲与美洲的古老文明”时,AI生成视频将中国和秘鲁的两尊陶器幻化为两处古老大地上的两位年轻女子,一位守候在中国奔流的黄河畔,一位徜徉于秘鲁的海岸线,通过这种形象的联结和形象背后的情感联结建立起中国和秘鲁的影像联系,以“同框”和“对照”的方式实现了对“美美与共”概念的直接呈现。

  纪录片《从长城到马丘比丘》带领观众穿越古今、跨越大洋,从镌刻人类文明基因的砖石之间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世界,展现了中国和秘鲁两大文明的同心共振和民心相亲,用影像讲述了“万里之遥不以为远,文明之光相互映照”的美美与共故事,也为中国纪录片探索中国故事表达、国际传播路径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实践。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导,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微电影专委会秘书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融媒体委员会副秘书长。)

(编辑:于欣悦)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