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电影>资讯

李默然接受《鲁豫有约》专访回顾

时间:2012年11月09日 来源:华龙网 作者:张译文
0

  11月8日晚9时许,北京青年报官方微博爆料称,曾在电影《甲午风云》中出演邓世昌一角的老艺术家李默然病逝,享年85岁。随后,新华网也发稿印证了此事,称从李默然儿子口中得知,李默然已于今晚在北京医院去世。

  北京青年报的官方微博今晚突然发布消息称,“记者刚刚得到消息,著名表演艺术家、电影《甲午风云》中邓世昌的扮演者李默然先生去世,享年85岁。他在《甲午风云》中最著名的台词是,“撞沉吉野!””随后,新华网记者从李默然之子李龙吟通电话得知,李默然确实于今晚在北京医院去世,享年85岁。

  李默然离世的消息在网上迅速扩散,各大社区网友们纷纷留言点上蜡烛表示哀悼。有网友称,11月6日下午还曾亲访李默然老师住所,当时并未感觉坐在轮椅上的老人身体异样,只是苍老了许多。

  李默然最后一次亮相于电视节目应该是去年接受《鲁豫有约》的专访。当时在现场,李默然在家人的搀扶下来录节目,节目中,老人家满头银发,衣着朴素,脚蹬千层底,一双红袜子赫然映入人们眼帘。虽然行动有些不便,听力不是太好,但当时老人家精神不错。

  谈名利 邓世昌是我“捡”来的角色 

  回忆起自己在电影《甲午风云》里广为人知的邓世昌一角,李默然爆料称“那是我捡来的角色”。原来,当时导演选李默然来是演其中的李鸿章一角,邓世昌另有人选。但是,因为饰演邓世昌的人临时有事来不了,当摄像看到风尘仆仆赶来的李默然时,回头便对身边的导演说:“你还找什么邓世昌啊,这不就是吗?”

  这是李默然第一次接演电影,相比起在话剧舞台上的游刃有余,突然站在镜头前,李默然称“根本就不会动了”。对比话剧舞台和电影艺术,李默然总结道,一个是是需要夸张,一个是需要收缩。

  时隔多年,《甲午风云》中的李默然的演出早已成为人们公认的经典,但是已年过八旬的李默然谈起这个角色还忍不住道出了自己的一点遗憾--“当时脸上都是青春痘”。此话一出,逗笑了现场众人。

  谈成长 “只读过三年小学 曾得不治之症” 

  李默然出生于1927年,祖籍黑龙江,生长在一个有八个兄弟姐妹的并不富裕的家庭,他排行老七。因为家境贫困,10岁才读书的李默然仅仅读了三年便辍学了。而在那个物质匮乏,医疗条件奇差的年代,年幼的李默然还险些因为一场病丧命。

  “我家有兄弟姐妹八个,我排行老七。我十岁才开始上小学,因为之前得了一场不太容易治愈的病,叫白喉,我的两个哥哥一个姐姐,都因为这个病死了,我是被一个老中医救活的。所以,直到10岁才上了小学,但是到14岁就念不起了,家里负担太重。”

  辍学之后的李默然卖过烟卷,做过零工,16岁扛着180斤的麻袋上跳板。但是,他喜欢文艺,喜欢看书。“当时流行过的武侠小说我全都看过,而且我还接触了名著,《三国》、《红楼》,但是那里面一大半字我都不认识,为了看懂这里面的内容,我就趁卖烟卷的时候,当邮差的时候,去看蹭戏。”

  回忆起当年看蹭戏的日子,李默然仿佛又回到童年的光影里,他眯着眼睛微微笑着说,“那个卖票的在这边,我就跑到那边,她到了那边,我就又跑回这边,被追得绕着圈满场跑,有时候甚至还要躲到厕所里。”

  谈离世老伴 “老伴是家里的大树” 

  说起自己携手大半生,在前年9月不幸离世的老伴,李默然当时在接受采访时还忍不住黯然神伤。他说老伴是家里的大树,而在她离世时,仅仅还差五天,就是他们的钻石婚。

  李默然的爱人龙潮是音乐学院毕业的高材生,集作曲、编曲、指挥等各种技能与一身。说起二人的相识、相爱,还颇具浪漫色彩。当时,已经身为演员的李默然被安排出演一个会唱歌的角色,虽然文艺天分颇高,但李默然却偏偏是个音乐盲,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有点五音不全”。这可难住了当时担任指挥的龙潮,怎么练都不行,有一天龙潮忍不住开玩笑说,你哪天把这个歌唱好了,我就哪天嫁给你。此话一出,人们纷纷起哄,而李默然却当场表示“好”。没想到,这样的一句玩笑话,在一年后却真的成了现实。

  老伴去年的突然离开对李默然是个不小的打击,《鲁豫有约》节目现场,李默然眼含热泪这样评价了自己的老伴。“老太太过世刚刚半年,谈到她,我的心里不是很平静。概括起来可以这样讲,我跟几个孩子也都说过,这棵大树倒了,给我留下了很多事先根本没有预料到的许许多多的问题,但是生死存亡总是自然规律,没办法的。

  她离开时,还有5天,就要度过我们的钻石婚了。50年八月十五我们结婚,她去世是去年八月初十,还有五天就整整六十年。概括起来,简单说,她不仅仅是我这个家里的好母亲,好主妇,工作上是个好干部,她入党比我早,级别原来比我高,这个人不争名不争利,我们那时候有一句话叫我是党的一块砖,任凭党来搬,她做到了这一点。

  在我们家里,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教师。一个女儿,两个儿子,都是她教育出来的。我不是一个好父亲,也不是一个好爷爷,说的好听,叫忙于工作,说的不好听,是因为家里有这么一个靠山。但是,去年9月17号离开我们了。一谈起她来,我就显得有点语无伦次了。”

  因《白毛女》走入戏剧届 

  1947年10月,李默然抱着好玩的心理报考哈尔滨文艺家协会文工团。李默然先考的是自己最不擅长的音乐,考官拉的每一个音调他都唱成“5”,无奈的老师只好劝他去另考戏剧。因为看了《兄妹开荒》和《白毛女》,李默然就唱了四句杨白劳的唱段,结果却意外地一次考中了。 进文工团不久,李默然就遇到一件令他十分尴尬的事: 每天早上文工团员们轮流读报纸。这一天轮到李默然,他正读着,突然听到有的同志在笑,原来他把“效率”读成了“效帅”。 战友们的哄堂大笑给年轻李默然带来不小的打击,也令他深受震动。“我这个文化程度在文艺团体是呆不下去的,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叫博览群书。” 李默然一头扎进了图书馆。从1947年到1953年,整整6年时间,李默然不间断地阅读了大量书籍,他读书读得很杂,文学的,戏剧理论的,全都看。用熟记的台词对小说中的生字,对于只上过4年小学的李默然来说竟成了认字的捷径。 今天李默然简历上有着一连串头衔:话剧院院长、中国话剧研究会会长、戏剧家协会主席、文联名誉主席等等,它们昭示了一个自学成才的典范,而背后的艰辛只有经历的人才能体味。

  创造多个舞台形象 

  1953年以后,他创造了数十个舞台形象,其中较有影响的有1954年在《尤利乌斯-伏契克》中扮演的伏契克,1956年在《日出》中扮演的李石清、在《李闯王》[3]中扮演的李岩,1960年在《第一次打击》中扮演的季米特洛夫,1962年在《第二个春天》中扮演的冯涛,1979年在《报春花》中扮演的李键(该剧参加国庆30周年演出获表演一等奖)等。

  李默然的表演富于激情,演出气度恢宏,凛然有正气,感情真挚而充沛,并善于抓住关键时刻,在一连串的情感爆发中,展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他着力追求的是塑造有感情、有个性的活人。他重视技巧的掌握,重视对人物基调的整体把握和处理,同时选取最能表现人物内心生活的动作细节,使人物个性鲜明。在他的表演中,本色与性格化、生活与夸张等艺术上的辩证对立因素被较好地统一起来。

  因《甲午风云》一炮而红 

  1960年,李默然第一次拍电影,也就是这部《甲午风云》,让李默然一炮走红。在片中李默然把民族英雄邓世昌的风骨鲜明生动地呈现上银幕,并永远地留在了观众的心中,成为中国银幕上别具一格的“硬汉”标本。 “邓世昌是我捡来的。”最初进入《甲午风云》剧组,李默然完全是服从组织安排,

  他连演什么角色都不知道就上了火车。到了长影,李默然看到两个人。一个是《甲午风云》的林导演,另一个是著名摄影师王起民。王起民一看到李默然就向林导演大喊道:“你还找什么邓世昌啊,这不就是吗!”。开始导演有意让李默然演李鸿章,最后改为邓世昌。这令李默然感觉有点匪夷所思。“一个满脸疙瘩的人怎么能演民族英雄?”李默然问导演,导演回答得也很经典:“脸上没有疙瘩的人才不是英雄。” 《甲午风云》一拍就是两年时间。在当时条件下,关于邓世昌的资料,无论是形象上、文字上或者是传说中的均很少。第一次拍电影的李默然一点都不紧张:“我完全被这个人物的感情和行为震慑了,用北京人艺的演技学派来讲,一个演员塑造一个人物的形象在我心中已经形成了,这个人物应该是什么样的,对待某些人是什么样的,我这个脑子里头就像演电影似的一幕一幕的都有了。” 李默然说,他塑造的“邓大人”形象之所以获得广大观众的认可,不是因为他的表演有什么独特的功力,有什么了不起的创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民族气节在邓世昌身上有集中表现,跟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精神吻合,这些打动了观众。

  曾因错字被田汉指正 

  《甲午风云》的成功,让李默然出尽了风头,但他的头脑依然很冷静。较之初登舞台之时,他成熟多了。因为,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比前辈和同辈的那些优秀演员差得多。即使是在红得发紫的1962年,他仍有错别字的时候。这一年,他的话剧《渔人之家》进京演出,他演得非常成功。田汉在向他祝贺的同时,悄悄告诉他:“你把酗说成了凶酒,这是错的”李默然听了,羞得满面通红。从此,学习更加勤奋了。

  从《甲午风云》的大红大紫中,李默然冷静地走出来,依然一丝不苟地演自己心爱的话剧。从长影回来,他在剧院里连续演了《八一风暴》、《胆剑篇》、《第二个春天》、《叶尔绍夫兄弟》表演艺术日趋成熟。他提出了做人做戏的严格标准——台下认认真真、明辨是非地做人,台上认认真真、富有创新地演戏。他在表演创作上主张“无禁区”、“无偶像”、“无顶峰”。

  演绎《兵临城下》姜部长 

  1963年,林农再次向李默然发出邀请,请他扮演《兵临城下》中的姜部长。接过这个剧本,李默然觉得比《甲风风云》压力小一些。毕竟他本人与这段历史及历史人物比较近。而且,很多人物他接触过。1947年参加革命后,李默然经常与“姜部长”那样的部队干部在一起工作,他们的风度气质、音容笑貌,都在他心里记着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案头准备,“姜部长”就在他脑子里活了起来,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轻松自然,游刃有余。

  在拍片期间,李默然巧遇了京剧大师裘盛戎。

  当时,裘盛戎正在长影拍摄戏曲片《秦香莲》,自幼酷爱京剧的李默然很快与裘先生成了好朋友,他多次到现场看裘先生拍戏。他一边看,一边学习裘先生塑造人物的方法,从对特定情境的理解与渲染,到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把握及语言节奏的运用,他一点不漏地记在心里,然后用心揣摩。

  与裘盛戎的接触,对李默然塑造姜部长这一形象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在电影中,李默然的表演充分显示了高度的视觉性,逼真而又传神,恣肆汪洋、酣畅淋漓,洒脱自如。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是姜部长坐在吉普上,准备从城中撤出。本来他是戴着墨镜的,如果这样一路演下去,那戏就会显得过于呆板,因为观众看不到他的表情。李默然即兴发挥,从容摘下墨镜,冲着镜头微微一笑,那真是迷人迷到了家。那一笑,全面准确地传达出胜利在即的信息。

  1974年出演《熊迹》公安局长 

  大概在1974年的时候,国内各大媒体报道了一则重要新闻,在北京郊外,侦破了一期特务案,三年后,长春电影制片厂根据这个故事拍摄了一部反特电影《熊迹》。

  《熊迹》这部电影的导演是赵心水,他的成名作是《冰山上的来客》。副导演李前宽,现在是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长影厂总导演,以拍摄重大题材著称,比如《开国大典》、《重庆谈判》、《七七事变》等。另一个副导演是张圆,以前的二十二大明星之一。演员有石维坚,李默然,浦克,刘世龙,徐元奇,达奇,卢桂兰,顾岚,邓书田,任颐,唐克,孙敖,刘文治,庞万灵等。辽宁人艺老院长李默然在剧中演公安局长。

  1984年《花园街五号》 

  《花园街五号》,李国文著小说名,另有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84年,李默然、庞学勤、方舒等主演,本片以一座北方城市的领导人交接班为背景,揭示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主要剧情为:花园街五号为一座城市最高权力的象征,1982年,此楼的第五任主人、市委第一书记韩涛将退居二线,他在任用干部刘钊和丁晓之间犹豫不决……最终刘钊用事实证明了丁晓的卑劣行径,不久,刘钊被调至省城去接受新的任务,花园街五号被改建为少年宫……电影获文化部1984年优秀故事片二等奖。

  和儿子同演《检察官》 

  1981年5月,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故事片《检察官》,由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担纲主演。影片讲述了刚刚恢复重建后的检察机关通过一件刑事案件的追捕,进而发现竟是一起蓄意制造的冤假错案,而这起冤假错案背后,又隐藏着一起重大杀人案件。

  李默然扮演检察院检察长徐力这个主要角色,他的儿子李龙吟同志扮演检察院检察员,是徐力的助手,他们父子同台的戏很多。

  李默然主演了检察长徐力。故事发生在闹市区,一个青年突然在徐力的车前摔倒,当徐力把他救起后正准备为他救治时,不料他却神秘失踪了,原来这个青年正是徐力追捕的流氓惯犯张华。经过一番周密的侦查,徐力终于证实,张华是被诬陷的好人,而真正的罪犯,却是自己的儿子徐文涛。检察长在这一意外的打击下痛苦万分。此时,公安局副局长梁静逸突然主动前来关怀徐力,愿意为徐力的儿子作伪证以解脱其罪行。徐力断然拒绝了梁副局长的“关怀”并冲破梁静逸设置的重重障碍,揭出了梁静逸伙同其妻在“文革”中犯下的一宗重大谋杀罪,而张华则是梁静逸所犯罪行的见证人。因此,梁静逸千方百计地陷害张华,以掩盖自己的罪行。最后,检察官徐力失去了儿子,但他却维护了法律的尊严。

  获得“白玉兰”终生成就奖 

  2007年4月23日,第17届“白玉兰”奖颁奖典礼在上海东方电视台演播厅举行。81岁高龄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中国剧协前主席李默然,捧起了戏剧表演艺术奖“终身成就奖”奖座。

  此前,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华诞,李默然被国家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荣誉称号。 戏剧大师曹禺曾说:“很少有人能像李默然那样保持这样永远的艺术青春。50多年来,他从未停止过艺术创作活动。……他走过了一条不间断的持续探索的艺术道路,为人民群众留下了一连串闪耀着生命灵光的人物形象。”

(编辑:韩雪竹)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