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电影>热点推荐

《摔跤吧!爸爸》:个人故事与国家精神的完美结合

时间:2017年05月1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刘冰玉
0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剧照

  近日,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国引发热议。截止13日其凭借良好口碑已突破3亿元票房,很多观众被这部电影所传递的女性意识、父女情深所打动,认为中国电影应该学习这种把个人故事与国家精神密切结合的主流电影模式,以提升国产电影的内在品质。这部电影在印度夺得2016年票房头筹,还囊括了第62届印度电影观众奖(被称为印度电影奥斯卡奖,在印度电影界享有权威地位)等多项大奖。在笔者看来,这是一部关于女性成长的电影,也是一部宣扬印度国家精神的电影,还是一部关注社会问题的电影。

  >> 叙事主体:女性的成长

  该片与以往国内引进的宝莱坞电影不同,当中的印度歌舞元素被大量删减,在中国院线上映的版本中,导演尼特什·提瓦瑞显然将重点放在了“摔跤”这一核心元素上。除此之外,《摔跤吧!爸爸》这部影片与近年上映的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2009年)、《我的个神啊》(2014年)等,在主题上也有较大不同,不再热衷于把男性作为叙事主体。虽说片中阿米尔·汗饰演的父亲马哈维亚·辛格·珀尕依然是主角,但其女儿吉塔、巴比塔才是故事的中心人物。影片将目光聚焦在印度女性这一群体的描写上,主要讲述了两个女儿如何在摔跤手父亲严苛的训练下,打破世俗成见最终成为印度摔跤冠军,并为国争光,获得印度史上首枚英联邦运动会摔跤金牌。

  从该片的整体立意来看,导演似乎想利用“摔跤”这种常被视为男性主导的运动,来表达一次对印度女性的关怀以及她们走向自立自强的励志故事。正是这点上,成为了观众们对该影片看法产生分歧的关键。影片的开头,马哈维亚·辛格·珀尕为了能实现自己的摔跤梦想,借用各种办法希望索得一男,这样的情景看似滑稽,但却是没有“妇女解放运动”的印度“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的写照。可他未能如愿,一连生下四个女儿后,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的希望落空,心如死灰的他选择了将自己的梦想埋葬起来。后来,他发现了自己的女儿吉塔、巴比塔有着很强的摔跤天赋,这件事情再度点燃了他未能实现的愿望。此后,他便开始了对两位女儿严格的训练,“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念头也成为了这部励志喜剧的核心情节。在漫长的训练过程当中,严父形象的马哈维亚·辛格·珀尕让女儿们与美食隔离,安排了高强度的体能训练,甚至在女儿苦苦哀求下依然剪掉了她们的头发。

  贯穿在影片当中的教育模式一直都是父亲要求女儿,并非女儿们的主动期望,女儿们在父权束缚中成为了父亲实现梦想的机器,自我意识几乎丧失。从这一角度看来,这部影片一方面表现了女性的成长,另一方面又呈现了父权制的压抑性,但是笔者并不想通过指出父权制来批评这部电影不是彻底的女性主义电影。反而,对于当下的印度女性来说,吉塔和巴比塔具有重要的榜样意义。她们在朋友对自己14岁就要嫁为人妇的悲惨遭遇哭诉当中自我意识觉醒,重新正视“摔跤”对于她们的意义,从被动的角色转为主动。

  在影片的后半部分,成功走向体育学校的吉塔开始脱离父亲的掌控,甚至对父亲传授的摔跤技巧产生了质疑,对父权发起了挑战。虽然吉塔在数次大赛当中失败,最终又不得不求助于父亲,这时候父亲所饰演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位引导者,父女俩人之间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地位悬殊。值得一提的是,在吉塔最后一场比赛中,导演对故事进行了巧妙的设计。原本一直处于观众席的父亲被吉塔的教练困在仓库中,在这场关键的比赛里,父亲彻底缺席,吉塔真正获得面对对手的机会。在父亲不在场的情况下,吉塔靠着自身的实力,实现了自我意识的彻底觉醒,完成了独立女性成长的蜕变,她成为了真正意义上强大的女性。

  除父亲外,电影当中吉塔、巴比塔的表哥,与她们对垒的男摔跤运动员以及教练等,男性话语权都明显被削弱,成为了彰显女性主义色彩而存在的角色。当然,影片之所以引发观众看法的分歧,主题与情节的呼应上肯定存在着一些不对称性,但以此作为抨击电影价值观不正确的证据显然比较生硬。

  >> 体育电影的示范意义

  作为一部体育电影,身体话语的呈现对叙事举重若轻,导演在电影当中,并没有用镜头捕捉具有诱惑力的场景来进行身体消费,大部分的比赛都采用了全景镜头,改变了传统观念中的女性身体所带给人的遐想,还营造了比赛的真实感,更大地调动了观众的参与感。这部电影不只是把吉塔的成功描述为个人意义上的胜利,而是与一种国家价值、国家荣誉联系起来。从这里可以看出,同样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印度,与中国分享相似的文化焦虑。对于近代遭遇西方侵略、殖民的印度来说,国家主义、为国争光是一种毋庸置疑的价值观,吉塔既是为女性出征,也是为国家而战,在这个意义上,父亲的男性身份与女儿的女性身份就结合在一起。而体育电影这种类型特别适合表现个人奋斗和国家精神。

  体育,尤其是近代竞技体育,在现代社会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首先,体育是一种西方启蒙精神和现代意识的载体,这种对身体的展示来自于古希腊,而对更快、更高、更强的追求则与现代社会的文化价值有关;其次,体育是一种文明价值观,体育能力强被认为是一种文明、先进的体现,而相反则是落后、愚昧;第三,体育是一种国家文化,尤其是对于晚发的现代国家来说,体育被作为一种实现现代化和追赶西方的标识。因此,父亲逼女儿练习摔跤,不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更是为了实现印度强国梦,这是一种朴素的爱国主义。而国家主义也是阿米尔·汗多部电影的主题。如他主演的《印度往事》(2001年)和《芭萨提的颜色》(2006年)分别讲述了19世纪末期印度乡村青年布凡带领印度村民在板球比赛中打败英国殖民者和青年大学生拍摄20世纪初期印度革命者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电影的故事。

  回到中国的语境中,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在这个过程中,体育也扮演了重要的社会动员力量,如女排“五连冠”的精神被认为是“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象征,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顽强拼搏,恰如那个年代的电影《沙鸥》(1981年)、《京都球侠》(1987年)等都反映了这种意识,以至于每当观看中国奥运健儿在赛场夺冠,都会激起人们强烈的爱国情怀。只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并没有拍出新的叫得响的体育电影来弘扬这样一种主流价值观。尽管中国不乏世界级的运动员,却始终没能生产一部出色的体育励志电影。可见,中国在类型探索、叙事手法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阿米尔·汗的社会意识

  印度受童婚制影响深远,即使政府早已立法禁止这一风俗,但这并没有改变女性地位低下的社会现状,强奸、性骚扰、家庭暴力等依旧是当前印度重大的社会问题。而《摔跤吧!爸爸》这种借助励志女性角色自身赢得社会肯定,在完成女性权利争夺电影话语的同时,也揭露了现实问题,给予了弥合女性伤痕的希望,能赢得观众的认同和喜欢也就不足为奇。这种强烈的社会意识,与印度国宝级的电影明星阿米尔·汗有着重要关系。

  阿米尔·汗不仅是印度最有票房号召力的国际巨星,而且非常有社会责任感。他借助自己明星的身份,一方面拍摄关注弱势群体的电影,如《地球上的星星》(2007年),另一方面亲自主持电视节目《真相访谈》(2012年),揭露儿童性侵、家庭暴力、种族制度等印度社会之痛,并推动多部法律来改善印度女性、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社会境遇。不仅如此,他参演的《三傻大闹宝莱坞》是对印度精英教育的批判,他导演的《自杀现场直播》(2010年)直指印度失去土地的农民被迫走向自杀的故事,而他主演的《我的个神啊》则触及到印度多元宗教的深层问题。这些都超出了娱乐明星的范畴,使得阿米尔·汗更像一位有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摔跤吧!爸爸》也是如此。在这个意义上,阿米尔·汗的社会关怀也值得中国的演艺工作者们学习。

  总之,这部印度电影在众多影片的竞争当中实现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自然有其特色之处,整部影片既严肃又温暖,笑点泪点兼具,特别是导演对节奏的把握成熟,让观众沉浸于欢乐、同情、悲伤等相互交织的情感体验当中,最终产生心理认同。

(编辑:陈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