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湘南起义》剧照
1927年10月,南昌起义部队在广东潮汕遭遇重创,朱德、陈毅、王尔琢率领队伍从粤北转战湘南宜章县境,就此拉开了湘南起义的大幕。由潇湘电影集团、潇影第二影业有限公司与郴州市委、市人民政府、郴州市文联联合摄制的十八大献礼影片《湘南起义》,展现的正是那段轰轰烈烈的革命往事。
在导演周琦看来,《湘南起义》并不是一部演绎历史的影片,它只是想让观众看到在中国革命最黑暗的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信仰的无悔追求,因此与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相比,周琦更加重视对片中人物心理与情感的描摹。“按照一般主旋律电影的模式走,故事肯定会在几个革命家‘上下求索’方面大做文章,最后可能会落于窠臼。”周琦表示,“因此,我们另辟蹊径,不去玩苦情,更不去玩矫情,而是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跳出历史框架的制约,去超越历史。在气势磅礴的大事件中,使电影凸显诸多细节亮点,在真情方面下足功夫,必然能为观众展现出一段大气而不失唯美的动人故事。”
为了表现出动人的真情,周琦在影片中塑造了两对革命恋人。“一对是革命家朱德和女中豪杰伍若兰,两人基本上属于一见钟情。朱德的雄韬大略让伍若兰充满敬仰,而伍若兰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干练的作风也为朱德所欣赏,这种革命爱情本身就充满了浪漫元素。”周琦说,“而夏明震和曾志这对新婚燕尔的夫妻则代表着更年轻一代革命者的爱情。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夫妻俩的新房被迫一次次搬迁,直到夏明震因‘反白事件’壮烈牺牲,两人始终是聚少离多。有过留洋经历的夏明震对曾志的爱,是深情且直白的;而年仅17岁的曾志对爱情的理解,还是比较传统和含蓄的——然而丈夫的离去,让曾志迅速地成长起来,年轻的她终于懂得了革命的要义和爱情的真谛。”
除了爱情,亲情也在《湘南起义》中占据了不少篇幅。出身宜章豪门的国民党原140团副团长胡少海深知当时中国之黑暗,大革命失败后,他毅然带领部下追随朱德,在湘南起义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片中有这样一段情节:胡少海打开自家粮仓放粮,其父气得大骂孽子数典忘祖。“胡父很希望儿子飞黄腾达,所以才有深夜抚摸儿子国民党军装上官衔的细节。但当胡少海最终选择了马列主义、选择了跟朱德干革命时,胡父还是尊重了他的信仰。这段戏里所散发出的浓浓人情味,让人感动。”周琦表示。
《湘南起义》这样一部充满了感情的主旋律电影,也获得了诸多业内专家学者的赞许。在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湖南广播电视总台、潇湘电影集团联合举办的电影《湘南起义》学术研讨会上,著名文艺评论家高尔纯表示,电影在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时应体现出当下意识的光彩。“过去有些主旋律电影通过白描的方式表现武装暴动夺权,创作者并没有深入思考,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完全合理的武装暴动,是否也符合当今观众的审美经验?”高尔纯说,“怎样表现武装暴动,才能够既符合当时的现实又符合现代人的意识?我认为《湘南起义》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影片以一种十分合理的方式表现了武装暴动,并将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注入到战争之中,无疑更易于被当今的观众接受。”
而在北京大学影视艺术系主任陈旭光看来,人物塑造是《湘南起义》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影片表现的是一幅革命人的群像。除了朱德、陈毅这两个核心人物之外,还有大量革命者以及或左倾、或右倾、或中间派的人士聚集在他们身边,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立场和合理性。就连常常被脸谱化的土豪劣绅,在影片中也颇具新意——比如一个地主为了‘留种’而让哥哥先逃走的行为,在过去的主旋律电影中就不常见。”陈旭光表示,“这样的人物呈现方式体现了创作者的现代立场,他们是站在今天的高度去审视历史,在深刻地反思之后,又表达出作为创作者应有的理解和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