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家网站>单应桂>学术研讨

单应桂:秦汉印模艺术——谈印模艺术与中国传统版画的渊源

时间:2015年05月08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
0

  关于中国木刻版画艺术的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孙毓修的《中国雕版源流考》认为中国木版雕刻始于隋。他说:“从今考之,实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鲁迅说:“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贺野的《门外版读》中也谈到“唐代就已出现刻印皆精的日历画和佛像画”。刘汝醴、罗菽子所著的《桃花坞年画》一书中说:“木版印刷术发明于唐,到五代已发展到精美纯熟的高度(雕版始于隋,甚至于六朝一说,近日已得不到什么人的支持了)。”

  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唐咸通九年(868年)《金刚经》扉页上印有释迦牟尼说法的木刻版画,饱满的构图,众多的人物,造型的准确和线条的流畅都说明我国木刻版画在唐朝已趋向成熟。至于中国版画的历史,我认为不能一般地说始于唐朝,确切地说,应该是成熟于隋唐,至于源头还可以追溯到更早,因为一个画种的形成,从萌芽到成熟有着一个漫长的岁月,而这个漫长的形成过程要经过一代代人的实践逐步完成的。

  早在原始社会河姆渡骨匕柄上刻的双鸟纹饰(距今七千多年)上,亦可看到刻版的萌芽;湖北黄陂盘龙城李家嘴商代前朝墓室雕花椁板(遗痕);战国青铜器水陆攻战狩猎纹壶、鉴;秦朝的印玺及秦汉画像砖的印模更是中国版画艺术发展中起着奠基的作用。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观点,我想就秦汉画像砖的木刻印模谈谈我的看法。

  我国的考古工作者,从秦汉古墓中发掘出大量的画像砖,这些有凸凹线面造型的画像砖,为中外学者研究秦汉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这种凸凹线面的图画造型,考古家们已证实它是用一种雕刻精美的木刻印模压印而成的,这一特殊的制作方法,产生了印模这一特有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最早的木刻雕版艺术。现今陕西省博物馆藏有一块秦代的画像砖,从图像上看,这是用五种印模在砖面上压印出来的,有侍卫、宴享、苑囿、射猎等画面,造型优美,线条古朴,很有生活气息。这块画像砖的发掘,有力地说明木版雕刻的印模艺术,在秦朝已被使用在制砖业上。再从四川、河南、山西等地出土的大量汉代画像砖来看,从西汉以来的画像砖艺术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特别是木模雕刻艺术更是为后人所赞叹。

  今天,当我们谈中国木刻版画的历史和中国雕版木刻艺术的时候,绝不能忽略两千多年前木模艺术在中国版画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更不能将其排斥于木刻艺术的范畴之外。

  画像砖的木刻印模艺术

  在遥远的秦汉时代,特别是汉武帝之后,封建豪强势力的兴起,土地大量集中在贵族地主阶级手中。他们占有着大面积的庄园,过着豪华的生活,帝王诸侯则更有甚者,大批的农民却遭受着掠夺与破产之苦。这些统治者和地主豪强生前尽情地挥霍享受,死后要为自己建造豪华的墓室,以示他们的显赫的地位和身份。王符在《谮夫论》中曾这样记述:“京师贵戚,群县豪家,生不极养,死乃崇葬……”说明彼时厚葬之风极为盛行,建成一座墓室往往要花去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这种墓室初期还较简单,单棺平顶,无耳室,或画像砖(汉)仅有一小型土洞耳室,但到西汉后期墓室的结构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由单棺墓室发展为双棺墓室,墓顶也由平顶演变为拱状,愈来愈豪华。根据不同的地区特点和建筑材料的不同,这些墓室有的是在壁上彩绘各种图画,后人称之为墓室壁画;有的在石头上雕刻成精美的画像,后人称之为画像石;有的墓室则用烧制的砖垒建而成,这些砖是在烧制前半干时用木模压印成不同的画面,被后人称之为画像砖。

  尽管以上墓室是用不同的材料和手段进行装饰描绘,但其描述的内容的丰富多彩和造型上的注重整体的夸张以及并不注重细节描绘修饰的艺术风格,完全具有秦汉时代的艺术特色。墓室的四壁满满绘着各种神话故事和墓主人生前的生活,从天上到人间使整个墓室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这是这个时期艺术所共有的风格。作为画像砖,人们虽然在介绍它时没有忘记它是用木模压印而成,但是人们却忽略了它木版雕刻的特点和重要作用,特别是后人欣赏它的拓片时,往往与画像石的艺术效果混同起来,所以这里必须提醒人们注意这两者在制作上完全是采用不同的材料和手法。画像石是石匠在石板上直接雕刻而成,而画像砖则是木刻工匠在木板上雕刻成模,然后压印到半干的砖坯上的。因此,对它们的门类分析应有石刻与木刻之分,而画像砖的印模艺术顺理成章地就该划入木刻艺术的范畴之中。

  王伯敏在他所著《中国版画史》中,曾提到唐、五代之后出现一种捺印法,将刻在印模上的单个佛像,按行次一个接一个地捺印在纸上,便成为“千佛图”。他在书中还写到“就近来在新疆库东发现的18世纪的佛像印模看,上边有柄,更足以证明捺印在当时的风行”。这种“千佛图”的木刻印模样式,我想应该是从秦汉木模发展而来,只是“千佛图”的印模是印在纸上,而画像砖的印模是印在砖坯上而已。

  印模的最初的使用意图就是为了一模多用提高制作效率。因为厚葬之风兴起,社会上出现了专为墓室预制空心砖的作坊,他们根据墓室结构预制出大小、形状不同的画像砖,然后根据墓室的要求和每块砖的不同位置,编号依次排垒安装。社会的大量需求促进了画像砖生产的规范化,每个作坊都会拥有自己的雕刻木模的工匠,这是画像砖艺术水平高低的主要技术力量。这些刻工就是那些惊人艺术的创造者,就是我国最早的民间木刻家。直到现在的一些砖瓦厂烧制的瓦当仍由印模制成,如: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刻工艺人张中信老先生也曾为砖瓦厂刻过瓦当印模。笔者在1986年曾经去朱仙镇访问过他,从张中信身上我们也可看到民间的木模艺术和木刻版画的渊源。

  黄明兰在《洛阳西汉画像空心砖墓》一文中这样描写画像砖的制作过程:“制砖时,需根据墓室结构的不同要求,预先定制木模,以泥饼贴于四周,中置沙袋作为内胎,半干后,去模,再在砖坯两端各挖一洞,使内胎沙袋之沙土流出,然后从洞中伸手用细泥弥合四角合缝处,这样一块素面砖就制成了。待砖坯晾至半干时,即可用不同的印模打印出各种图案和花边……画像空心砖入圹安装成墓后,有的还在花边上涂了颜色,显得绚丽而有生气。”

  在不少介绍古代画像砖的文章中都提到它的制作过程是用印模压印后烧制而成,说明木刻印模对画像砖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一块画像砖的完成需经过制坯、印模压印图画、烧制三个过程,缺一不可,作为一个素画砖,可以不压印图画,但作为一个画像砖,印模就是评定它的艺术价值最重要的一环了。虽然在那时这些版画没印到布上或纸上,但它仍是不可否认的木刻雕版艺术。

(编辑:李钊)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