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家网站>单应桂>学术研讨

单应桂:叶浅予的艺术

时间:2015年05月08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
0

  一

  翻开中国绘画史,最早发展起来的一个画种就是人物画,曾出现不少杰出的人物画家,像吴道子、张萱、周昉等等。早在东晋时期,大画家顾恺之就提出了要“以形写神”的精辟理论。盛唐是它的顶峰期,唐以后,五代、宋、元、明清虽然也都出现了一些优秀的人物画家和作品,包括五代的顾闳中、明清的陈洪绶(老莲)和任颐(伯年),但总的发展趋势是人物画愈来愈走向衰败,它的辉煌地位渐渐被山水画和花鸟画所取代。只重临摹的风气使人物画脱离了现实生活,所画内容也多为帝王或仕女。抄袭前人、陈陈相因使这一画种失去了生命和活力,所画人物越来越概念化,致使中国的人物渐渐走向低谷。人物画大师叶浅予先生的青少年时代,正是人物画的低潮时期。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的兴起,中国文艺界的知识分子为了打破封闭的封建文化对艺术的窒息,呼吁中西文化交流,以促进中国文艺的发展。当时,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在他编著的《中国绘画史》序言中写道:“艺术每因异种族的接触而得益,而发挥增进,却没有艺术亡艺术的事情;这是征之史册上,历历皆然的……”这个时期的大上海,西方的文化已经影响着中国的画坛,中西文化的交融,打破了文化上的沉闷,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叶浅予先生以他对社会生活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画笔,创作出了大量的漫画,暴露和讽刺当时的社会现象,其中长篇连环漫画《王先生》、《小陈留京外史》等轰动画坛,在上海报纸上连载达七年之久。幽默的漫画语言、夸张的人物造型和丰富的生活素材,使他塑造出一群活脱脱的人物——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典型形象,从而赢得了千万个读者,使叶浅予的名字家喻户晓。《王先生》的出现,同时引起了电影界的极大兴趣,继新时代影片公司的《王先生》喜剧片之后的十年中,上海各影片公司共拍摄了十一部《王先生》,可见叶浅予先生作品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和巨大的艺术魅力。

  日寇入侵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叶浅予先生毅然加入到宣传抗日的行列中去,画了大量的漫画,揭露日寇侵华的暴行,画出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如《战时重庆》、《逃出香港》等。这期间的重要作品还有《打箭炉日记》、《天堂记》等著名漫画。

  1933年秋,墨西哥漫画家珂佛罗皮斯来中国,叶先生看到他环游世界所作的素描画,很受启发,遂拿起了速写笔开始画速写,随时随地记录生活,从此便和速写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创了中国速写艺术的先河,被誉为速写巨匠。

  二

  “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

  叶先生多次在文章和谈话中谈及他在1942年赴苗族地区作画的经历。这次的生活体验和实践活动,是先生从漫画创作走向中国人物画创作的重大转折点。他说:“1942年我在贵州苗族地区住了一段时间,发现苗族妇女打扮得非常漂亮。每逢赶集,人人都把漂亮的衣裙和首饰穿戴上,集场上五彩缤纷,正如百花争艳,任何画家都会动心。可是我那支惯于夸张的刻薄之笔,对着真正美妙的形象,只能瞠目而不知所措,心想,如果不改变手法,岂不颠倒美丑,唐突西施吗?从那时起,决心从漫画式的夸张手法中解脱出来,另找塑造人物形象的新手法。找来找去,觉得应该下苦功向中国画传统中的先辈们学习,于是我从漫画创作转到国画创作方面来了。”

  从事物的表面现象看,是从一个绘画品种改变为另一个绘画品种,似乎很简单,实际上是,当画家从充满市民趣味的十里洋场的大上海,走向农村生活中去,从王先生、小陈的形象包围中走到淳朴的少数民族中去,生活面拓宽了,苗族的民俗民风和人民群众质朴的美,强烈地感染着画家,觉得仅用漫画的语言去表达不够了。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形象,要求画家寻找最适于表现这种美的艺术语言,于是便选择了中国画这一民族的绘画形式。这种寻找过程的开始,是画家受到生活的冲击后,从审美意识、创作观念到绘画语言的转化过程。大到观念,小到具体的笔墨技巧,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的转化过程,这对一个画家来说是一次重大的转变。在以后的半个世纪中,先生在中国画人物画的创新和发展上,做出了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重大贡献。

  不管是漫画创作,还是中国画创作,使画家成功的重要因素,就是先生一贯坚持面向生活、反映生活的艺术观,不间断地到生活中去,随时随地用速写记录生活反映生活,是他与前辈画家有所区别的重要之处。他的速写笔画出了中国半个世纪的变迁:从30年代的上海、40年代的重庆,到新中国成立后每个时期的工厂、农村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从少数民族地区到香港;从印度到美国,从舞蹈到戏曲人物,无不进入到他的速写本中。就连因癌症住院动手术时,一旦能活动,先生就拿起笔来记录生活,临出院时还请求允许他到手术室画下外科手术的情景。生活速写已成为叶先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生活速写给予作品以新的面貌,从而突破了中国画过去脱离生活、因循守旧的框框,将新的生活中的事物和形象融入作品之中,使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和鲜明的时代风貌,从而开拓了中国人物画新的题材领域,为中国人物画的发展走出了重要的一步。

  早在三四十年代,先生从事漫画创作时,速写的实践已为他的漫画创作输入丰富的营养,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真实而丰满,且具有鲜明的个性。在回忆这段艺术生涯时,先生说:“我从速写的实践中,提高了自己的造型能力,这对我长期从事漫画长篇创作,有一定促进作用。漫画创作完全靠生活速写中的形象库存,像厨子做菜的调味过程,把库存中的不同形象经过捏合、拼合、凑合,塑成自己所需要的人物形象。”先生作品中的人物所以与众不同,令人过目难忘,就因为他们是生活中的人物经过艺术加工而典型化了的。生活速写便是把生活中的形象变成艺术形象的重要桥梁。

  《北平和平解放》、《中华民族大团结》两幅巨幅工笔人物画,是新中国成立后先生的两幅力作,它和董希文先生的《开国大典》等作品一起,将载入中国美术的史册。两幅作品都有着庞大的构图和众多的人物,画面气氛热烈,人物造型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构图处理和造型、设色上热烈而富有强烈的装饰效果,表现手法新颖,作品既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重大历史事件,又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是建国后第一批优秀的国画作品。

  叶先生在“要表现现实生活、要表现人、要表现社会”的信念指导下,所创作的人物画都和当时代的人民生活、思想情感息息相关,在他大量的舞蹈和戏曲人物中同样反映出先生这一创作思想。他用自己的艺术实践忠实地体现了“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的格言。

(编辑:李钊)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