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家网站>单应桂>名家述评

阎立津:《容园绘事》序

时间:2015年05月11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
0

  对世上的人、事、物能做到包容、宽容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几十年如一日,更是很难坚持下来的。但单应桂先生以才气、能力和肚量,使自己始终保持在这样一个境界上。一个人可以成就的事业,如同涓涓细流,在环境的影响下,在同行的协助下,终会汇成江河,浩荡千里。活跃在国内外画坛上的山东女画家协会,在单应桂先生的倡导和主持下,日益壮大。个人的谦和,宽容的性格,自有的主见,不被社会的各种风向所左右,把协会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做,是事业成功的主因,也是受那些为中国绘画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恩师叶浅予、李可染、李苦禅、蒋兆和、刘凌沧等人熏陶的结果,更是把一切都献身于艺术的高尚情操在单应桂先生身上得到完美传承的体现。

  一张白纸,是一片空地,执著的诗人,一字字,一句句,一行行,像春蚕吐丝一样,用笔推动思绪前进。放在画案上的素绢,正好听任画家涂抹,将有形有物的现象绘于其上,以昭示世人。有一种思维习惯,是有了丰厚的经验和学识的积存之后,想的很高很远很开,这样的艺术不止于相对而探求绝对。

  看到大自然的本来面貌,都喜欢表现的不是原来的摸样。李可染先生有个图章叫“不与照相机争功”他这样谈到:画家比摄影艺术有更大的创作自由,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条件,……艺术要叫人感动。(注一)所有一切,取决于人,附属于人,取自于人。

  “经过中国画的专业训练,一般人都愿意在这宣纸水墨或绢素重彩方面继续钻研,以便攀登阳春白雪的高峰。单应桂走出学院以后,却拐了一个弯,走向了民间,走向了下里巴人,这是非常可贵的。”(注二)

  艺术的多歧路,却都有可能有着辉煌的历程。在世俗的生活中,对于美的追求和表达应该是人性中最可宝贵的。单应桂先生沉浸在民间的木版年画艺术的古拙和浓郁的生活情趣里,探讨着秦、汉印模艺术的远古神韵和博大、豪迈的气势。

  在多年的探求之后,这一切化为了单应桂先生手中有灵气的线条。那飞舞生动的线,带着秦汉时期的大汉民族的气度,又有着深深扎根在生活之中木版年画线条的刚性。似乎这创作性的线经画家之手轻轻地拨动,会发出天籁般的声响。

  单应桂先生在她的作品中,既有着王式廓当年的在草纸上描绘老农那厚重朴实的素描根底,这种中国农民的淳厚、憨实,在她的作品《流民图》中得到了一个充分的体现。这是生长在皇天厚土的齐鲁大地上画家的天性使然,真正的艺术是扎根在母性的土地之中的。这应该是国画的人物世界的一个启迪和肇始,在这以后,在中国的人物形象表达形式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

  生活的沉重难掩女性的灵动,若放松笔墨则又会出现另外的一个天地,在“李易安”,“春风”的作品里,刚性到位的线配合着墨色的韵律,似乎可以找到宋人用笔用线的遗韵,又可以看到林风眠老先生的线条犀利和爽快。单应桂先生充分地发挥了宣纸和笔墨渲染的神韵,又施淡彩;她揽住了春风,承接着阳光,在画幅中生活中的盎然之意足以打动每一位观者。

  单应桂先生自己在艺术上的心得、成果,也深深打动了来自涅瓦河畔列宾美术学院的教授们。在青岛2004年俄罗斯当代油画展期间,单应桂先生与这些教授们见面,对油画艺术的现状、发展趋势进行了切磋。分别时,这些在俄罗斯油画界享有盛誉的教授,恭恭敬敬称单应桂老师为“画家妈妈”。年龄上不过比他们大十余岁,但这些俄罗斯教授们觉得单应桂先生在艺术上是他们敬仰的一位长者。2007年俄罗斯当代油画展,这些俄罗斯教授们从青岛专程去济南,探望他们的“画家妈妈”。

  大美不言,大音稀声。创新,只是我们作为艺术创作者的一种理想。在艺术实践中,有这样一句话,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说是偶然,其实这一切都是站在高位,扎根生活,经过一步一步扎实地走来,方有可能。

  古人曰:绘事艰困艺渺濛,江湖浩瀚掉头东。

  始觉天地现新意,会意妙处不言中。

  这种收获,都是后期的回报。

  真诚是其守则。在单应桂先生的作品里,能感到一种高贵,一种善良,一种恳挚的温情,一种真实的诚意,从而赋予其作品以实物本身所不具有的意义,这是诗意的境界。

  阎立津 2010年8月

  注一:摘自:《李可染画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2年版)

  注二:摘自:叶浅予《单应桂年画选》序

(编辑:李钊)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