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家网站>单应桂

霜重色愈浓——记人物画家单应桂

时间:2015年05月14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慧敏
0

  生命犹如树木:或苍劲雄健似松,或典雅高贵如兰,或凛然孤傲像梅,或如卑微纤弱的小草。但是,生命都是一种历练。在历练的过程中,人们因其造化与境界的不同,有的历练出深刻的思想内涵;有的修养出崇尚的品格情操。这是对精神风貌的概论,而对于形象气质,人们总是用不同的修辞来形容生命的四季。比如梦幻般的童年,如歌的青春岁月,金秋壮年,晚晴流霞等等。无形的岁月具象化,是一种人生历练的程度,一份生活阅历的检测,也是生命价值的体现。

  然而对于单应桂来说,再深刻的概论、再形象的比喻,都不足以表达她所闪烁出的人格光芒与魅力。初见她的人只觉她优雅庄重、气度非凡;与她相处长久的人,常说的则是这样一句话:“老先生越老越有风度,气质形象愈来愈具魅力了!”新朋旧友对单应桂的评价,几乎众口一致。气质是人精神世界的表白。单应桂在人们心中留下的印象,是对她人生境界的一种定位——霜重色愈浓,她不老的生命,是基于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她不减当年的生命激情,是艺术生命为她注入了活力;她之所以魅力四射,是因为她有着夕阳一般浓艳而凝重的晚慧,沧海一样的博大胸怀;她流芳溢彩的累累硕果,总是让她在收获的欣慰与耕耘的艰辛中,凭添着不尽的力量。这一切内在的动力,造就了单应桂辉煌的丹青人生!

  在漫长的岁月中,人追求的是希望,而留在时间长河中的清晰航道,或许就是一张履历表。2002年,在中国美术家协会选编的、以名信片形式出版的“百年中国画展名家精品系列”《单应桂专辑》中,有关单应桂简历是这样记载的:

  单应桂 女,1933年9月生于济南,原籍山东高密市,现任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美协副主席、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协年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女书画家协会主席、山东美术家协会顾问、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等。

  单应桂1949年5月参加工作,任山东人民出版社助理美术编辑。1956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受业于叶浅予、李可染、李苦禅、蒋兆和、刘凌沧诸先生。从事美术工作五十多年以来,创作了大量人民喜爱的美术作品,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美术人才。代表作品有:《湖上婚礼》、《做军鞋》、《春风》、《高原组画》等,作品曾十余次入选全国美展,多件作品获国家级奖励和被中外美术馆收藏。作品先后在瑞士、芬兰、苏联、德国、美国、日本、意大利、法国等二十余个国家展出。

  出版有《单应桂画集》(北京版)、《单应桂国画选》(山东版)、《砚边寄情》(散文集?内蒙版)。传记被编入英国剑桥传记中心《世界杰出人物》一书及《当代世界名人传》(中国卷)、《中国妇女500杰》等书。1988年和1995年两次被授予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履历是种种经历的注脚,也是一种生命价值的量化。其中每一项成就、每一项荣誉都凝聚着奋斗者的心血与泪水,包含着优质的人性素养。追溯单应桂近七十年的生命历程,她有着怎样的人生历练?生命又有着怎样的量化过程呢?

  教书世家

  在济南的大明湖南岸有一个教书世家,这就是单应桂的外祖父家。

  外祖父张步月曾任山东师范讲习所所长,1913年创办了济南竞进女子学校(即现在的济南县西巷小学),并任该校校长。是当时教育界的名人。据当年报刊记载1924年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来济南,张步月曾和王祝晨、邹少白等文化名流前往迎接,说明外祖父在教育界的地位。此后,单应桂的母亲、舅母也都在该校教书。世代教书又创办了名震一方的女子学校,张家的声誉在当地有口皆碑,至今提及县西巷小学的发展史,人们抚今忆昔总会为张家的育教功德感叹不已。同住一城市的单家为书香门第,这便是单应桂的祖籍。祖父是个清末解元,一生从事教育,父亲是个小职员,靠半工半读获取了高等文官的资格。诗书传家长,单家的家风自然也为人们所赞扬。

  人们给予了育教者很高的赞美,赞美他们是巨人的“肩膀”,是辛勤的“园丁”,做官为民者无不以尊师为道。师者以教书育人为荣耀,而与他们相对的则常常是一种清贫的生存状态。师者们在清贫的生活中活出了“安贫乐道”的超然,活出了正直清白的人性,为他们的后人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家产,也是人生的一大收获。张、单两家世代生活在这种氛围中,其人生取向、精神内涵自然会与众不同,显示出崇尚的境界来。

  1933年9月30日,张家迎来了一条新的生命,她就是单应桂。

  清风明月书声悦,书香满门益身心。在成长的岁月中,单应桂在接受两个家庭的爱抚时,也将淳朴正直的家风,为人师表的品性溶进了性格。性格即命运,这是单应桂未来辉煌人生的先决条件。

  人生一开始对单应桂就是一种清贫状态。“家贫出才子”有它的道理,但非才子必家贫。然而,自幼受到有益的启蒙,营造一副崇尚的胸怀,培养一种美好的心灵与性格,都是源于优秀的家教。回首画路漫漫,画家说,她感谢这两个知识分子家庭对她的教诲,更感激母亲对她的启蒙。

(编辑:李钊)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