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时事聚焦

文艺电影:找到艺术和商业的契合点

时间:2014年05月19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孟庆雷
0

  随着电影商业化的浪潮不断扩大,文艺电影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近年来,电影市场中很少传出文艺电影票房报捷的消息,以往那种“墙外开花墙里香”的模式,也因为电影管理的日趋规范化及中外电影交流的日趋紧密而不再那么风光。因而,中国电影业急需新的产业升级,如何在保持商业收益的同时大幅提高电影的艺术质量是当下电影创作必须开拓的课题。

  《白日焰火》票房火爆从表面上看似乎仍然与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有关,毕竟在此之前很少有人了解刁亦男,对于廖凡的印象也不如现在深刻。然而,在观影之后你会发现,这部电影本身的质量与创新意识才是受到观众追捧的原因。

  长期以来,在国内电影界商业电影与文艺电影泾渭分明。搞商业片的觉得文艺片过于注重自我表达,拍文艺片的又认为商业片一味迎合观众,两种影片在不断证明自己与对方有所区别的同时却忽略了对方的优点。《白日焰火》的意义在于,其充分融会了很久以来内地电影业生产消费上下游关系中对于商业与艺术的惯性壁垒,打造出既有商业目标又极具人文精神的新式文艺电影。

  就题材来说,《白日焰火》这部将爱情元素与破案结合起来的侦探悬疑片,具有十足的商业气质。然而,不同于普通商业片一味追求奇观性,靠惊悚恐怖及匪夷所思的故事来吸引人,《白日焰火》在表现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时,深入开挖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警察及罪犯各自的心灵纠结来增加故事的思想深度,同时又带出时代变化与城市空间的衍变。

  其实,创作者的艺术表达与吸引观众的商业元素并非水火不容,很多时候还相辅相成。近年来的世界电影市场,“专注自我表达”和“看重商业市场”之间的界限已经开始变得模糊了。从20世纪中期,美国一些电影人为了摆脱好莱坞“八大电影公司”的控制,自筹资金,甚至自己编写剧本,自己担任导演,拍出了思想性强的电影,被人们称为“独立电影”。20世纪90年代,美国独立电影逐渐兴盛起来,在艺术与商业上的双重成功形成与好莱坞分庭抗礼之势。伍迪·艾伦知识分子气质浓厚,昆汀·塔伦蒂诺以暴力美学大师著称,科恩兄弟靠黑色喜剧闻名……凭借鲜明的个人特点,这些导演脱颖而出,时至今日仍佳作频出,用行动调和着商业与艺术的品位。其实,放眼华语电影,这样的成功先例也并不是没有,最典型的代表当属王家卫。从当初的《东邪西毒》到最近的《一代宗师》,这些电影在动作片、爱情片的题材之下,用其独有的叙事方式阐释着导演对人性、情感的深刻思考,赢得了观众的青睐。

  而这一次,刁亦男的《白日焰火》通过让悬疑回归生活的方式为文艺片打开了一条新的通道,也让人看到国产文艺电影商业化成功的可能。由此可见,艺术电影要走市场,需要适当地引入商业化的运作模式、营销策略和发行思路。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白日焰火》虽然给文艺片在大众市场中的生存之道带来了积极启示,但目前这还只是个案,尚不具有普遍性。中国艺术电影真正的繁荣还有待于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扩容,以及电影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的成熟完善。因此,目前艺术电影的发展还需要国家政策支持、社会力量介入以及院线运作方的帮助。比如,政策方面可以适当向文艺片倾斜,社会融资渠道亦可以多方面开拓,建设更多的艺术电影院线,或在商业院线系统中尝试开设不同形式的艺术电影院或相对独立的艺术电影放映厅等。

  (作者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编辑:韩雪竹)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