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时事聚焦

人民日报摄影部主任李舸:做记者首先要有责任感

时间:2012年03月1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郭青剑
0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又见到了人民日报社摄影部主任李舸忙碌的身影。作为中央新闻常备记者,自1992年至今,他连续多次参加全国党代会、两会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等重要会议和活动,以及俄罗斯总统访华等重要外事活动的报道工作。香港回归、北京申奥成功、上海世博会举行等重大事件报道,都活跃着他的身影。而回忆起自己的摄影经历,李舸最难忘的还是2003年进入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非典病区采访的特殊经历。

  2003年春天,非典疫情肆虐神州大地。“我是从军队院校学新闻毕业的,又是摄影记者,如果在战争年代,理所当然是一名战地记者,现在虽然是和平时期,但是抗击非典在某种程度上比战争更可怕。李舸说,自从非典爆发以来,他心里就一直有个想法:希望自己能够把中国这段特殊时期的社会现象真实地记录下来。为此,他主动写了请战书,希望报社批准他进入非典一线采访。报社非常支持他的请求,还给他特别开设了专栏,名字叫《来自非典医院的报道》,以方便他每天向报社发回一个专题,有侧重、有主题地报道非典一线的所见所闻。5月8日,李舸跟随第一批转院患者进入中日友好医院非典病区。

  在医院的15天里,李舸每天和医护人员一起工作、一起生活,感触颇多。他说,医护人员在非典病区工作时要身穿三层厚重的隔离服,还要戴上四层口罩和护目镜,正常人不工作都感到憋气、头脑发胀,何况他们要在病区里工作5至7个小时,遇到紧急情况还要加班。尤其是护士,他们总是长时间守在病人床旁,近距离地与病人接触,细致周到地关心病人情绪上的变化。他们每个人的护目镜上都积满了雾气和水珠,但是没有因为这些不便影响工作。“作为一名记者,我在进入非典病区之后,首先就是仔细观察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然后把我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用相机记录下来,再通过媒体反映给大众。”李舸说。

  在医院,摄影活动受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李舸回忆说,穿上厚厚的隔离服,戴上护目镜,相机除了镜头以外其它部分都要严严实实地包起来。人稍微一活动就出一身汗,护目镜大部分时间是看不清的,因此拍摄起来难度很大。“但我想只要在病区里真实地按动快门就会有所收获。我也尽量试图从人性和情感的角度,去挖掘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心理变化,以求与我的相机影像相统一。”那段时期,李舸把每天感受最深的瞬间记录下来,形成一个主题,发回报社。“这些都是我在病区里亲身感受到的东西,也是最真实最感人的东西。”正是因为在抗击非典中的出色表现,李舸被授予了“全国抗击非典优秀新闻工作者”、“中央直属机关抗击非典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年间,李舸几乎马不停蹄地奔走于祖国大江南北,处处都是他摄影镜头追逐的焦点。每有重大报道任务和临时采访任务,都少不了立志深入基层、吃苦耐劳、执著敬业,业务过硬、作风扎实的摄影记者的他。

  1991年,还在实习期间,李舸独自深入西藏甘巴拉,登上海拔5374米的世界最高的人工雷达站,报道戍边卫士的风采。此后,甘巴拉雷达站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宣传报道,名扬全国,并受到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表彰。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洪灾期间,李舸在湖南、湖北等地连续奋战40余天,冒着高达40余度的高温,奔波在险情不断的大堤上。当得到荆江分洪区要实施分洪消息时,他驱车200多公里赶到荆州,冒着生命危险连夜穿越分洪区,进行现场报道。

  2008年,南方遭遇冰雪灾害,李舸从海南出发,跨海经广西、广东、湖南、湖北4省区,连续4昼夜,乘坐运菜卡车,穿越冰雪线,现场报道南菜北运的艰辛。

  2008年,汶川大地震,李舸第一时间赶到地震灾区,连续奋战11天。由于他及时传递信息,空军航空兵成功解救被地震堰塞湖围困的乡亲。

  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李舸超负荷工作,圆满完成报道任务。他拍摄的体育摄影作品多次获得大奖。

  ……

  20年来,李舸拍摄的“党中央和国务院国庆招待会”、“外国元首访华欢迎仪式”和“党和国家领导人步入会场”等新闻照片多次受到了中央领导的赞扬,并以新华社通稿的形式在全国数百家报纸乃至国外媒体上刊登,受到广泛好评。他的摄影作品《国家主席首次踏上香港土地》《最后一日》等获全国新闻摄影大赛金奖,《悲愤的呐喊》和《5月8日的抗议》分获中国新闻奖、全国新闻摄影年赛金奖和共和国50年新闻摄影奖,《普京36小时中国行》和《北京7·13激情长安街》获得中国新闻奖。1993年,李舸在参加东亚运动会摄影报道中,在国内报刊界率先使用新闻图片电子扫描传输设备,开创了摄影记者电子化工作的先河。

  李舸从不以大报记者自居,也从不向采访对象提出任何与新闻采访无关的要求。由于摄影作品富有特色和他本人坚持原则、讲正气、乐奉献,责任心强、谦虚正派,李舸博得了摄影界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不断有单位邀请他参加大型摄影比赛的评委和摄影讲座活动。中国新闻奖摄影作品复评评委、全国摄影艺术展评委、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评委,李舸把这些都视作促进自己加倍奋进的动力。处处以人为师,正确对待成绩,正确评价自己,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正是李舸不断进步的原因之一。

  李舸时时提醒自己:做记者首先要有社会责任感。赴广西贫困山区采访希望工程时,他曾默默地捐助过失学三姐弟;他曾以记者的身份拍摄艾滋病患者,最后却成为了一名积极宣传预防艾滋病和倡导健康生活的社会志愿者;他曾在新疆边防雪山哨所中,与边防战士同吃同住一个月,报道他们的戍边生活和崇高精神境界,当地军区因此授予他“荣誉边防战士”称号。

  “怕吃苦,当不了摄影记者。”正是在种种艰难的磨炼中,李舸拍摄照片的路子越来越宽了。除了新闻图片,李舸还拍摄了大批创意广告图片。2002年在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期间,李舸由于拍摄了极具创意的现场时装图片,被中国纺织总会授予“全国十大时装摄影师”称号。

  2011年6月,李舸获得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他用相机践行着“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为时代留下无数个珍贵的瞬间。

(编辑:晓婧)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