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还不够近。”当记者多年,却第一次跑两会,在十余天的“跑会”过程中,脑海里总是浮现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的这句著名告白。与以往接触过的任何采访氛围不同,两会俨然是新闻的火山喷发地,在这里会发现各种各样新鲜的新闻汩汩涌出,只待你去记录、去追问,每天连跑带颠的奔波,即使是身体的疲惫也被精神的高度兴奋消解于无形。两会可算是个演武场,投入其中磨练一番,转身发现自己也成长了很多。
两会的小组讨论通常是发现新闻的阵地,今年的讨论焦点回顾起来可谓四个字:“故”“新”“钱”“权”。“故”,今年有关文保的相关话题简直是热闹到要“爆棚”,文物鉴定乱象、康有为故居拆除、故宫的相关话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话题……这些都是小组发言及提案议案的大宗;再说“新”,“文化走出去”的点击率是相当之高,当然争议也不少,其中言辞切切批评反思者居多,“文化走出去”绝没有口号喊起来那么简单,恐怕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钱”的话题,可以从记者会上冯骥才委员与王健林委员关于文化是否向“钱”看的探讨而引出,引发文艺家关于在经济大潮下是否“唯利是图、利益熏心”的自律思考;“权”则直指近年来一些为政绩搭建起来的文化工程华而不实、浪费社会资产,从而有了诸如冯骥才委员提出“干部选用须建立文化考核机制”等建言……文化在今年两会绝对是个热词,不仅是文艺界,也在港澳台、社科、经济及各民主党派的讨论中成为重要话题。恰如某位委员所说的,“文化热”很好,但是文化绝不仅仅是热闹的时髦话题,绝不仅仅是浅显的、流于表面的,而是深层次的,怎么走?往哪个方向走?核心价值是什么?
有许多难忘的瞬间,借此补遗。在今年政协会议的最后一次小组发言上,韩美林委员说:“我在政协已经六届了,人家说你看‘韩大炮’又在两会上放炮了,我说我不怕,不要做‘刘小胆’、‘张小胆’,献计献策不要献媚。”冯骥才委员参与政协会24年,仅与韩美林在两会上见面的时间就有1年多,也算是个壮举。他感叹:“知识分子就是为思想而活着,思想是最神圣的东西,哪怕是错误的,可以自我批判,也要忠于你认为对的东西。我在政协会上坚持两点,一个是责任,一个是直言不讳。政协让我学习了很多东西,也让我更关心这个国家。”
是啊,作为一名普通的“上会”记者,我想政协也的确让我学习了很多东西,也让我更关心这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