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将至,和孩子相关的电影又热闹起来了。然而,纵览近年来的家庭生活片,题材之单一令人忧虑:孩子不是自闭症,就是多动症,要么就是弱智孩子和临终父亲的关系构建,如“雨人”一样的小孩与含辛茹苦的母亲的冲突,风景如画的边疆勘测站里“不会说话”的小姑娘跟天鹅的情感……除此之外,一些与孩子相关的家庭片,孩子虽然是健全的,但处境多是落后、苦难、贫穷,为了一个小小的诉求,如一辆自行车、一双鞋子甚至一个足球,当然也有为学费,为筹集给爹妈、爷爷奶奶的救命钱之类的使命,小小年纪就挑起生活重担,辛酸过程令人同情。这样的题材有励志精神、教育意义,但如果过于扎堆,则失之片面,无法展示当今社会大众的生活常态,无法反映与每个家庭密切相关的社会现实。
我认为,“家庭片”既以“家庭”为叙事对象,理应切口小,介入深,“以小博大”,通过饱满的生活细节、丰富的人物形象,写出当下中国的家庭伦理和人性关怀。由陈刚导演、李春利编剧,以“轻喜剧”形式呈现的电影《洋妞到我家》,是家庭伦理创作的一个突破性尝试。它通过描写城市中一个普通妈妈为给5岁女儿创造良好的学习外语的环境,请来外国互惠生教英语的故事,表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国式教育的尴尬以及中年人的情感状态等丰富而又可信的内容。
在我们的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几乎都是家庭的中心。因为这个“中心”,出现了“拼爹、拼妈、拼孩子”的状况,很多家庭因此失衡。《洋妞到我家》视角独特,形象地表现了城市人的生活常态,在这样的常态生活中,有对孩子的溺爱、过度保护和父母的自我牺牲,也有“孔融让梨”“吃亏是福”等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潜移默化,强调个人实现的现代丛林文化法则与中庸礼让的传统儒家文化由此产生了碰撞,构成了戏剧冲突。我们该把孩子养成“狼”还是养成“羊”,羊可能将来会被吃掉,而狼没准连父母都给“吃”了;该不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代替他们选择未来;该不该为了教育移民,等等。对于当下生活中的这些热点话题,影片给予了很多思考,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电影的魅力在于“传奇”,但“传奇”一定是时代生活的“传奇”。中国社会处在快速发展的轨道上,在这样的现实面前,电影要提供真实的、符合逻辑的、“正在进行时”的书写,而不是制造架空的“伪现实”。只有如此,家庭生活片才会受到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