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至13日,由首都师范大学艺术学部、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阐释学高等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与阐释学研究中心及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微时代’文艺批评研究”课题组共同主办的“多元视野下的艺术阐释学建构:理论、方法与实践”学术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高校与科研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艺术阐释学理论建构的前沿议题展开深度研讨。
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马力耕表示,首都师范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高度重视艺术创作与艺术理论研究的结合,近年来在重大和重点项目及成果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绩。本次论坛的举办,是学校进一步落实党二十大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求,不断推动学术研究深化的重要体现,对于加强艺术理论建构、促进艺术创作与接受、提升艺术教育效果等,尤其是对于推进阐释学理论在艺术领域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张政文指出,当前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快速发展,人工智能重构了艺术创作生态,艺术阐释学研究亟待建立跨学科方法论,向多元跨学科实践领域迈进。本次论坛的主题体现了时代的需求和学术前沿的探索,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现实价值。
首都师范大学艺术学部主任、艺术与美育研究院院长王德胜指出,艺术的动态性和阐释活动的多维度开放前景,从四个方面为艺术阐释学理论构建提供了可能性:一是在不同理论范式影响下,强化了理论上的多元性,注重立足中华文化基因,推动跨文化阐释与民族记忆的辩证统一;二是跨学科交叉拓展,为艺术阐释方法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契机;三是迭代技术的发展重构了艺术的时空维度与意义生成,为艺术阐释打开了新的理论通道;四是大众参与的多样性及其日常化趋势,为实现艺术阐释的民主化和开放化注入了“共创”活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张江在主旨报告中提出,作为学科建设构想,艺术阐释学应考虑诸多元问题研究,核心问题是艺术阐释“真”的认证,即对艺术作品的阐释是否有“真”可认?如果艺术理解只是私人体验与感受,艺术阐释又如何被信赖、如何传播并建构艺术史?如果有“真”,艺术阐释之“真”的性质是什么?与其他人文学科之“真”的区别在哪里、如何实现、如何形态、如何检验?如果说艺术无需有“真”,则伽达默尔的“艺术的真理”如何面对?希望艺术学和阐释学的专家共同努力,在艺术阐释学理论与实践上不断有所创造。
本次论坛设置多个研讨专题。与会学者从阐释主体重构、技术赋能、文化批判等多个维度,在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的双向对话中,围绕艺术阐释学理论范式建构、人工智能创作的人机协同、跨媒介艺术生产的阐释前景以及传统艺术的现代化阐释、当代艺术面临的全球文化生态挑战等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整个论坛活动体现了立足本土话语体系构建、注重学科交叉融合、积极回应技术变革与时代命题的学术姿态。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促进了艺术研究的跨学科对话,突显了艺术阐释学建构的理论前景,为促进相关研究的丰富和深化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