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用设计驱动未来 用创新赋能教育——访北师大未来设计学院院长高鹏

时间:2024年11月25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郑文雅、顾博

  五年时间,一所面向未来的设计学院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充满活力的创新热土上落地扎根,行稳致远。

  北师大未来设计学院在短短五年内已建成本硕博层次齐全,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类型结构相对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2024年,学院首届本科生艺术设计学专业录取成绩在全国七个省份的院校排名中稳居前列,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学院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强大的学科支撑,积极发挥PBL(项目式学习)教学特色,与联想集团、故宫、华润置地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机构展开合作。仅2024年一年,学院师生获国际、国内重要奖项120余项,承担国际重要机构设计项目2项,学院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目前,学院已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米兰理工大学、韩国弘益大学、美国加州艺术学院、南洋艺术学院等国际知名高校建立了多层次的合作关系,为师生搭建了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

  在这所学院的快速发展背后,北师大未来设计学院院长高鹏带领团队也从未放松对设计教育理念的深刻思考与实践。他们深知,设计不仅仅是美学的展现,更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塑造。五年行路,未来设计学院欣欣向荣,其间发生了什么?下一步又将迈向何方?设计教育的前瞻性方向有哪些新趋势?

北师大未来设计学院院长高鹏

  郑文雅:五年时间,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取得了诸多成绩,学院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高鹏:自学院成立以来,我们一直秉持“设计为未来美好生活”的理念,致力于推动设计学科的跨界融合与创新发展。在综合类大学的基础上办设计学院,是未来的趋势。我们不仅要培养具有美学基础和创新思维的设计人才,更需要探索一种跨学科创新的设计教育模式。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是很难创新的,必须要有勇气走出舒适区,尝试与其他学科、专业沟通和学习,共同解决现代社会、文化和技术之间的复杂问题,推动人与环境、人与科技的和谐共生。

  在建院之初,我们就深刻认识到设计学科的跨学科特征,它不仅是美学的展现,更是社会、科技、环境等多个领域的交汇点。因此,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及科研方向上,我们特别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力求探索出一条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设计教育新路径。在设计教育过程中,学院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通过设计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

  过去五年,是未来设计学院快速发展、不断创新的五年。从2019年北师大计划筹建未来设计学院,到2021年学院成立并招收首届研究生,到今年9月本科、硕士、博士新生同期入学,我们吸引了大量具有国际视野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教师加入团队。我们搭建了“未来设计种子基金”这一开放式平台,支持并吸纳能够展现未来设计趋势的优秀项目及团队。通过PBL(项目式学习)教学模式及举办国际交流项目,我们为师生提供交流、实践舞台。近年来,学院师生在国际、国内设计大赛中屡获佳绩,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用卓越的成绩展现了学院蓬勃发展的风貌。

高鹏在2024年度中国设计产业100强评选中荣膺“十佳设计教育工作者”称号

  郑文雅跨学科创新理念是如何在教学上实现的?

  高鹏:未来设计学院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们推行的PBL(项目式学习)教学模式,正是这一理念的核心体现。每年10月,学院推出PBL大挑战项目,以实际问题为导向,鼓励师生跨专业自由组队,培养跨学科的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设计研究,并在次年4月提交研究成果。

  在过去五年里,我们与故宫、吉尔吉斯共和国教育与科学部、华润置地等合作伙伴展开了多项深度合作。这些项目均基于实际需求而开展,涵盖智能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用户体验研究、服务设计等领域。通过参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重大项目,将设计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同学们不仅能够洞察社会与市场的需求,还能亲自参与真实项目的全周期,积累宝贵的实战经验。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拓展与国际知名高校和企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设计教育的国际化。此外,我们还致力于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领域的设计应用。这些新技术为设计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期望通过研究与实践,促进设计在新技术领域的创新与进步。

北师大未来设计学院师生设计的《故宫色彩系统指导手册》(手册内页节选)

北师大未来设计学院在珠海金凤小学开展“故宫建筑美育课程”

  郑文雅学院每年都会举办PBL(项目式学习)教学成果展,今年展览的亮点是什么?

  高鹏:每年一度的PBL成果展览,已经成为学院展示教学成果、创新思维的重要平台。今年的主题是“科技赋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学院都非常注重将设计与文化传承相结合,我们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发声,用设计传播中国主张,讲好中国设计故事。通过现代科技设计语言重新诠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我们老师带着学生完成了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茶空间设计项目“一叶千年”,项目顺利落地并获得了阿联酋2020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首届国际“宝船奖”金奖;学院与故宫学校合作,师生共同研发了故宫建筑美育课程、故宫建筑少儿读物、故宫色彩系统等;学院还开展了“一带一路”国家设计走出去项目,为吉尔吉斯斯坦设计国礼,设计成果也正式成为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外交礼品。这些创新项目都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评价。

北师大未来设计学院美术馆展示的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茶空间设计项目“一叶千年”

  郑文雅展望未来,学院对设计教育的探索将如何继续深化,未来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高鹏:未来设计学院在深化设计教育的探索上,不断拓宽教育的边界与深度。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设计不再仅仅局限于美学与功能的表达,而是成为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工具。学院会继续发挥资源优势,推动学院的本、硕、博一体化发展,加强学生的全链条能力培养。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具备扎实的设计理论基础,还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我们未来将在人工智能与设计、可持续设计、社会创新设计等前沿交叉领域加大研究和教学力度。同时,我们也将深化与国际顶尖设计院校和行业领先企业的合作,探索更具全球视野和跨文化背景的设计教育路径。在教学上,我们将进一步推进深化PBL(项目式学习)模式,强化学生的实战经验,确保他们在毕业时不仅仅是有创意的设计师,更是能够应对复杂社会挑战的创新型人才。

北师大未来设计学院“深圳湾文化广场D/BAY场馆智慧服务系统设计”项目

  郑文雅在本硕博的培养体系中,学院是如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

  高鹏:对于本科生,我们注重基础设计能力、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和创新项目。我们设置了丰富而全面的基础课程,涵盖设计思维、设计原理、设计方法论、新型技术应用等方面,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设计基础;在硕士阶段,我们期望学生能够更深入地探讨设计的理论和应用,增强跨学科能力。学生入学后将进行广泛的系统性探索,到了研一下半学期,学生可以从三个不同的专业方向中自由选择;对于博士生,则要求他们在设计研究领域有深入的思考与创新,不仅要具备独立的科研能力,还要能够引领未来设计的发展趋势。我们为博士生提供了丰富的科研资源和支持,包括先进的实验室设备、科研项目资金、强大的导师团队等,鼓励博士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同时,我们也在持续完善不同层次的学术支持与实践资源,提供一对一的导师指导、企业实习机会以及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确保每个层级的学生都能获得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资源。学院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的设计论坛、竞赛、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项目,通过实践来检验和提升他们的设计能力。

北师大未来设计学院师生设计的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礼品:伊塞克湖国家礼盘

北师大未来设计学院面向中韩学生举办“设计未来”国际工作坊

  郑文雅未来设计学院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扎根?如何结合地方特色发挥设计力量?

  高鹏: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产业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为设计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设计学院将充分利用这一区域优势,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高校等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设计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我们将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设计产业项目,为区域发展贡献设计智慧与力量。

  未来设计学院在发展中注重挖掘和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将设计教育与地方文化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设计品牌和产品。我们将深入调研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自然景观等元素,将其融入设计教学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设计人才。同时,我们还将鼓励学生参与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通过设计创新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北师大未来设计学院与澳门创新环保材料研发品牌“茶甡”合作推出“茶甡产品及新材料研发设计”项目

  郑文雅如果要对您加入北师大的这段日子做个总结,您会如何总结?

  高鹏:五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在这段时间里,我见证了学院在创新与变革中的快速发展与突破,深刻感受到一名教育者的责任和使命。在这五年里,学院一直尝试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学科整合等方面进行创新与调整。我们非常关注学生的跨学科能力的培养。学院还积极推进科产教合作,推动设计与社会需求的深度融合,努力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与社会责任感的设计人才。

  这段美好的“创业”时光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温度与力量,也让我更加坚定为未来设计教育贡献力量的信念,我也相信这样的信念能让北师大未来设计学院走得更远,更扎实。

“设计思维课”现场

  (图片由北师大未来设计学院提供)

(编辑:高晴)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