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创新形式 缔造文艺精品——评山西大学120周年校庆文艺汇演

时间:2022年12月07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邵文婧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强调,原创性是好作品的标志。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在观念和手段结合上、内容和形式融合上进行深度创新,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

  而作为一个高校的校庆文艺演出如何跳脱固有模式实现文艺创新?庆祝山西大学建校120周年文艺汇报演出(点击观看演出)给出了一份答卷。近日,由山西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金曼教授担任总导演的创演团队以“承前继往 百廿荣光”为主题,呈现了一场兼具整体性、艺术性与原创性的艺术作品。山西大学以此次校庆演出活动作为迎接“双一流”成果的光荣起点,接续“双甲子”岁月的光辉历程。演出获得了广泛好评,其专业性及艺术性均获得业界与学界的一致认可。

  整体性—— 一气呵成

此次校庆演出采用“无主持”形式,以解说旁白与短视频衔接四个篇章,内容包含历史沿革、地方特色、先生学生、四海校友、成就贡献、仪式等方面,并全面实现了线上线下同频直播互动的模式。晚会内容包括:开篇·交响合唱《山河颂》,以太行与黄河为喻,彰显山西大学的精神气质;第一篇章·峥嵘岁月  巍巍学堂,核心为“史”,以史为线、英模为点,细数百廿载山大光辉征程;第二篇章· 弦歌不辍 情韵流芳,核心为“情”,讲述山大人一脉相承的对于共同家园的情感记忆;第三篇章·四海通衢 山高水长,核心为“人”,表达联校友、尊师道、赞功勋,山大人心向高远的胸怀气度;第四篇章·接续梦想 未来启航,核心为“梦”,展现从双甲子到双一流,不变的青春求索再启航的精神风貌。尾声·交响合唱《领航》,全体师生以昂扬的精神面貌表达对党、对祖国、对山西大学的美好祝愿与深沉热爱。篇章内,各节目紧密围绕主旨逻辑安排布局;篇章间,由史及情、由情动人、由人造梦。“纪录片”式宏大叙述与“晚会”式艺术演绎相结合,体现出创新与艺术并重的整体性原则。

  原创性—— 文化留存

扎根本土,文艺创作更具生命力。国内知名艺术家、山西大学教授团队石占明、李岩峰、赵林春、郑斌、黄建新等悉数登台或主导节目编创工作,使整场演出从创新程度到思想深度,都体现出较高的艺术品味与文化水准。

  整场演出包含歌曲、情境诵读、舞剧等多种类型原创作品,展现了山西的独特文化魅力。其中,山西民歌联唱《人说山西好风光》选取了四首经典山西民歌,采用全新编曲伴奏,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感受。“民歌新唱”不仅体现出山西传统民族特色,且彰显了民族文化,从艺术特点和专业技巧上丰富了民歌内容。经典熟悉的地方特色旋律不仅唤醒了观众内心的情怀与记忆,也营造了不同年代人们之间的审美共鸣。《岁月丁香情》是一部集叙事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舞剧作品,舞蹈以丁香花为艺术意象,承载着数代山大人的丁香情怀,将成长于斯、奉献于斯的山大人一生缩影于舞乐之中。伴随故事徐徐展开的交响乐伴奏《丁香》,采用了极具山西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元素贯穿全曲,四个乐章情绪跌宕起伏,兼具戏剧性与艺术性,实现了舞与乐的完美融合。这些作品节目在展现精彩热烈的校庆氛围基础上,亦形成了经典的文化存留。

  艺术性—— 精品品质

一场演出的成功与否不仅与节目形式密切相关,更取决于各类型艺术作品能否通过编排实现良好的衔接与整合。此次文艺汇演策划人、执行导演李长鸿从创意初期便力求通过架构层次与布局实现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第一篇章的视频影像《山西大学堂》展现了丰满而恢弘的历史,第四篇章的歌舞表演《青春潮》则以年轻学子青春悦动的状态展现面向未来的朝气;诗朗诵《山大之光》充满厚重感与雄心壮志,情景诵读《我们都是山大人》则通过轻松愉悦的手法从平凡处见感动;原创歌曲《长路》与《荣光》以第三视角记录了百年学府的沧桑巨变,敬古、颂今、向未来的意涵融汇其中。

  此外,基于当下的互联网云直播时代的特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交织互渗。此次演出以“视频、现场、云端”三者合一的形式呈现,观众可以凭借“不在现场”的身份参与到全新时空的网络直播中,这个过程带有明显的“在现场”特征,从而产生强烈的参与感与共鸣感。由此,山西大学120周年校庆文艺汇演体现出的整体性、原创性、艺术性便可最大程度让更多观众感同身受,形成融合共享的审美样态。

  山西大学庆祝建校120周年文艺汇演掠影 












(编辑:包梦暄)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