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久远历史的思想溯源、中西对比与艺术表现

时间:2022年05月2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牛光夏 张嘉慧
0
久远历史的思想溯源、中西对比与艺术表现
——纪录片《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观后

  今年2月,经过近5年考古发掘和国内外考古专家的论证,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的齐故城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群被认定为稷下学宫遗址,这一重大考古发现使以前鲜为人知的稷下学宫通过新闻媒体进入更多人的视野。这座建于2300多年前,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中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和政府智库,前后有着150多年历史的古老学宫因何而建?何人在此留下生命轨迹?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和更为广大的世界文明史上它有着怎样的地位和作用?它与当时的战国风云和百家争鸣有着怎样的渊源?又因何而湮灭……

  由山东影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五星传奇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出品,日前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5集历史文化纪录片《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即回答了这些问题,以故事化叙事、风格化展示和当代化表达给予了生动呈现和揭秘。该片分为《初兴》《争鸣》《星散》《裂变》《垂统》5个部分,以淳于髡、邹衍、慎到、荀子、韩非子、李斯等与稷下学宫产生交集的关键人物为叙事节点,对中国文化发展史上那段久远历史进行思想溯源,将受众耳熟能详的典故串连成一条以稷下学宫为主线的战国历史脉络。同时运用中西对比的手法,站在世界文明史和中国文化史的高度来介绍这座古老学府的兴衰史,并用多重路径进行艺术表现,描绘出稷下学宫与战国历史、齐鲁文明相互交织的多维画卷,引导观众重新回顾和观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这一华彩篇章。

    百家争鸣的思想溯源 

  现在的人们只能看到一块刻有“稷下学宫遗址”的石碑立于大片绿油油的麦田中,而司马光曾在《稷下赋》中对稷下学宫有过这样的描述:“筑巨室,临康衢……高门横闶,夏屋长檐,樽罍明洁,几杖清严。”该片起始即根据历史典籍的描述,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还原了稷下学宫破土兴建时由一群刑徒充当的工匠们忙碌穿梭的场景,全片依循时间的推进,以线性叙事用5集的体量来全景式再现和梳理稷下学宫的兴衰史,随之也展示了从诸子百家到秦汉大一统的思想发展历程。所以,这部纪录片实际上是在借稷下学宫这方思想的膏壤,来进行战国文化史的梳理。

  从本质上来讲,稷下学宫只是一个空间,片子围绕这一空间讲述齐国的兴亡和诸子百家思想的兴替,把空间叙事转换为在一个时间序列中来表现稷下学宫的兴建、壮大、衰落和影响,来对战国时期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各学术流派的百家争鸣盛况进行溯源,探寻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

  梁启超用“前空往劫,后绝来尘”8个字来概括稷下学宫这一“历史绝唱”,郭沫若也曾评价“这稷下之学的设置,在中国文化史上实在是有划时代意义的”。在鼎盛时期,稷下学宫“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云集了儒、道、法、农、名、兵等各家最有影响的学者上千人,他们围绕义利、人性善恶等论题展开学术辩论。稷下学宫堪称中国人的“精神宫殿”,它150年的历史中所承载的天人关系、和而不同、经世致用等中国早期思想之光,生生不息地由齐鲁大地辐射开来,沉淀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也塑造了今天中国大学的模因。稷下学者们的思想不仅是齐鲁文化也是华夏文明的精神根基所在,所以这样一部纪录片不仅是讲好山东故事、“纪录山东”的一个地域性文化品牌,也是讲好中国故事、对中华优秀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个典型个案。

    国际视野的中西对比 

  稷下学宫由战国时的齐桓公田午所建。以优厚的待遇礼贤养士,吸引列国英才,这使稷下学宫历经齐国的六代君主而成为当时的思想文化中心,成为百家争鸣的孕育之地和重要舞台。没有稷下学宫就没有百家争鸣,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因其影响深远,梁启超更是盛赞曰“非特我中华学界之大观,亦世界学史之伟迹也”。

  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认知,《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没有把稷下学宫囿于齐文化的一个典型符号来进行讲述,而是在片名中就把它定位为”战国大学堂”,明示百家争鸣的景象在此迎来高峰。片中,从东西方文化比较的视角切入,把它放置在世界文化史的坐标系中进行深描,在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中来展现稷下学宫这一文化符号对世界文明的历史贡献和意义。片子于第一集的开篇就提到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同时在中国、印度、希腊三个地区发生,历史学家将这三个文化发源地命名为“精神原点”,人类开始用理性思考世界的真相,不同的求索方式决定了西方、印度和中国不同的文化传统。片中多处把稷下学宫与古希腊柏拉图的雅典学院相比,在第5集《垂统》的结尾,再一次将稷下学宫与希腊学园并列,“两座最古老的高等学府,几乎同时出现在这个星球之上,各自缔造着东西方思想辉煌的源头,尽管他们思考的方式不尽相同,却不约而同地秉持着思想自由、精神独立的原则”。该片以世界眼光审视稷下学宫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作用,与片头相呼应,一首一尾将稷下学宫开启的东方教育制度体系架构至世界文明的高度,体现古老的东方智慧是世界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国际视野下的中西对比应和了陈寅恪先生“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的辩证哲思,也与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要以世界眼光来看中国的叙事路径相符。

    情感召唤的多维路径 

  历史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发展脉络和文化底蕴,用纪录片来讲述那段发生在2300多年前的故事,无疑面临着过去时空无影像资料、文献记录少、人物形象模糊等不利因素。针对纪录片怎样讲述久远的历史故事,《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运用剧情化表达带领观众重返历史现场,使观众了解彼时的人物性格和行为动机,从而更好地体会百家争鸣时代的风云激荡。这种剧情化表达体现出内在的戏剧性追求,但又是异于电视剧的严肃话语。它依据《孟子·梁惠王上》《资治通鉴》《史记》等典籍的记载,进行真人扮演的情景再现,并注重细节的处理,营造生动可感的一幕幕场景,如田午因田齐政权的弑君篡位而恐惧忧思、邹衍在蓟遭受诬陷后仰天大哭五月飞雪、李斯和韩非同门求学于荀子而斯不如非、李斯阴谋毒死韩非的故事等,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矛盾冲突、推动叙事的起承转合,让观众看到了邹衍的悲怨、韩非的孤独愤怒、叔孙通的顺时应变等,这些虽经时间之河的淘洗但却是任何时代人们的共通情感,都易引起现代人的共情与共鸣。

  影片通过主要历史人物间的简单对话,再辅以专家学者的权威讲解和旁白,使得田午、孟子、荀子、邹忌、韩非、李斯、叔孙通这些原本符号化的历史人物一个个鲜活起来,将观众的情感从当下世界召唤进历史语境之中。

  此外,为使观众在新鲜有趣的视觉享受中了解历史文化,本片还使用了其他的艺术形式。如在《争鸣》一集中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稷下学宫宽松的学术氛围、井然有序的教学秩序;在《星散》一集中以逆光剪影式的版画风格表现齐湣王对孟尝君的忌惮,刻画孟尝君礼贤养士、门客上千的景象。片子通过一场场论争,阐释了先贤们所具有的情怀和格局,每一集中都会以字幕的形式对稷下先生的核心思想进行概括和强调,这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知识普及,且字幕的设计采用汪洋恣肆的艺术字体,通过书法艺术展现符合战国时代的洒脱与自由。同时,极具文学性的解说则填补信息空白,弥补了画面之间的碎片感和叙事断点,视听的自然衔接确保了情绪的流畅和情感的深入。片中还注意使用月亮、芦花等意象来传递情绪、营造氛围,也增添了纪录片的艺术性和诗意色彩。

  上述艺术呈现手法,加之舒缓悠长的节奏和古朴典雅的色调,使纪录片《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以多维路径进行情感召唤,引导观众步入历史深处,沉浸式体验那段由稷下学宫所串联起来的多彩时空。

    (作者牛光夏系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山东省签约文艺评论家;张嘉慧系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王垚)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