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365件珍贵摄影作品将亮相影易拍卖秋拍——珍贵摄影史料补白中国影像史

时间:2019年12月0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范雪娇
0

  中国摄影收藏具有指标性的艺术家有哪些?不同的技术技法创作的摄影作品有何区别?清末的中国边贸是怎样的景象?画家张大千、陶冷月拍摄的摄影作品有什么独特风采?

  这些问题都将在即将于12月15日至16日预展、12月17日举办的北京影易拍卖有限公司首场拍卖会上找到答案。记者从12月4日在京举办的拍卖会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本次拍卖会共有拍品365件,涵盖了摄影收藏的三大类别:原版老照片、纪实性影像艺术品和当代影像艺术品。

  北京影易拍卖有限公司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专注摄影作品的拍卖行,创始团队已经有多年艺术品市场的从业经历,经手上万个、总成交值超亿元人民币标的的摄影作品。从拍卖图录来看,本次拍品收藏脉络清晰,其中不乏许多罕见的摄影原作,这些平时主要分散在藏家和收藏机构的摄影作品将借由这次预展和拍卖与公众近距离见面,将为中国摄影史的研究提供宝贵的第一手史料,颇值得关注。

  中国摄影艺术的摇篮——民国时期的摄影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让摄影在中国成为了科技与文明的象征,加之照相器材的小型化和拍摄过程的简约化,还有摄影媒介的多样性,社会精英中出现了将摄影作为艺术诉求的摄影人,他们结社成立了中国第一批摄影社团,如“光社”“华社”“黑白影会”等,其中的佼佼者成为中国最早的摄影艺术家,如本次拍卖中出现的刘半农、陈万里、郎静山、卢施福、吴中行、骆伯年等。这次拍卖还出现了一批艺术家的十分罕见的珍贵摄影原作,如张大千、刘海粟、胡伯翔等的作品,画家陶冷月拍摄的原版摄影集如实地反映出民国时期的摄影与绘画的交集。

  据介绍,与晚清留存的商业性出版发行的原版照片不同,留存的民国艺术摄影原版原作,多为参加影展或文人之间交往而个性订制,无论是制作的版数还是留存的数量,都极为稀少珍贵。

  罕见原版照片反映历史变迁

  随着对影像史料价值认识的不断加深,加之摄影收藏财富效应的推动,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级的珍贵摄影史料现身收藏市场。本次拍卖中的“清末福州太兴洋行总经理约翰·查尔斯·奥斯瓦尔德的私人相册”“俄罗斯远东考察团访问黑龙江地区相册”“清末海拉尔段东清铁路沿线相册”等拍品,为清末中国边贸的珍贵原版史料。“清末中俄边境恰克图贸易相册”则记录了1894年到1895年晚清中俄边贸重镇恰克图的全景、城区街景、库伦(今乌兰巴托)全景、中外商人、商号茶商、运送茶叶的马车等。

  此外,红军第三、第四和第五次反围剿时期的影像与“民国时期贵州苗族生活相册”“1930年代喀什之乱相册”等拍品均为非常罕见、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原版照片。

  古董手工摄影艺术品是国内摄影收藏市场的新品种

  北京影易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欣介绍,古董手工摄影艺术品是近年出现于国内摄影收藏市场的新品种。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摄影系主任钟建明介绍:“中国从20世纪初才开始参与到摄影术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因此绝大多数19世纪的摄影技术并没有进入中国。不同摄影工艺会产生不同视觉语言,手工影像丰富的视觉表现无疑可以帮助艺术家对当下的社会、人文以及自然环境进行更为明确、细致和完美的诠释,可以直接影响到艺术风格的形成。在数字化影像已成为主流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中国摄影家开始利用传统的古董手工摄影艺术创作。”

  这个发展趋势下创作的不少作品,就是中国摄影艺术史上第一批采用了某种特定技法作为视觉语言的作品,补白了中国影像艺术的科技史。本次拍卖会将推出“古董手工摄影艺术品”专题,其中包括了用十多种技术技法创作的作品,这些技法包括达盖尔银版、安布罗湿版、多种蓝晒印相工艺、盐纸印相工艺、蛋白印相工艺、铁银印相工艺、铂金、宣纸铂钯、三色碳素、碳素等。

  李欣表示,摄影收藏作为中国最年轻的艺术收藏类别,已经产生出品牌利用、抵押折旧、艺术品银行等成熟的金融化运营模式,它还将在仓储、保管、保险、评估、抵押、信贷、融资、担保等环节创新出新的衍生品和运营模式。

(编辑:尹倩文)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