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形势大好的情况下,为什么有的艺术门类、院团、企业还在“哭穷”,而有的作品获投了大量的资金,却孑然落下一个“土豪”的称号?赵汝蘅、魏松、周建平、刘小东、龙瑞等全国政协委员认为——
文艺行业应捋顺经济账
在今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对准了文艺行业的经济账。随着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不断出台各项利好政策,中国文艺事业正快步走在大发展大繁荣的康庄大道上。然而,在一片形势大好的情况下,为什么有的艺术门类、院团、企业还在“哭穷”,而有的作品获投了大量的资金,却孑然落下一个“土豪”的称号?在讨论的过程中,大家的目光主要聚集在两点,一个是税,另一个是分配。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海澜集团公司董事长周建平说:“拉动经济需要大幅度减税,对于企业来说,个人分红部分的个人所得税高达百分之20%,这对企业和个人来说都很尴尬:为个人分红,对于个人和企业来说都要上很高的税;如果不分红,个人的积极性又会受到严重影响。”周建平希望,如果实在要征税,那么就把企业所得税留在企业,限制企业法人不能去买别墅奢侈品,保证企业所得税由企业支配,促进企业升级改造。“把个人分红所得税率从20%降到10%的话,我相信中国股市升到10000万点没有问题。而消费增长上来,盘子做大,国家的税基还是能保证的。”周建平表示,促进消费,降低恩格尔系数大大有利于文化产业消费。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画家刘小东也呼吁降低艺术品的交易税负,“艺术品交易是无烟环保的产业,对于这种绿色产业,政府应该通过调节税负,鼓励促进其发展。”
一方面是高税负,一方面是“花钱难”。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画家龙瑞说:“这两年,我们的文艺单位不是经费少,而是经费太多了,怎么花,怎么有效地花,反倒成了个难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舞协名誉主席赵汝蘅表达了同样的担忧:“现在的院团缺少自主培养的创作和表演人才,全国作品都是北京造,普遍都是大晚会、大舞台,外请主创团队和演员,用同一种模式、同一种套路,歌剧、舞剧、杂技剧套路雷同,音乐、美术混乱,创作制作成本飙升,乱花钱、花大钱,让人心疼。”赵汝蘅指出,有些剧团得到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但不少布景都是一次性使用,“场场撕布景,就跟撕钱一样。”据统计,国家艺术基金先后资助2000余部作品,金额高达18亿元,“我们希望国家艺术基金今后能严格准入门槛和论证标准,避免投入的重叠和资金的浪费。”赵汝蘅说。
对于资金的使用,全国政协委员魏松认为,提升艺术家的品牌,与企业携手是一种良性互动的路径。他说,企业家的鼎力相助是国际上通用的方法,国外著名的交响乐团都是有大企业在背后做支撑,完全靠政府并不现实。近来,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与上汽集团签约,将上海文化广场冠名为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就是一个可行性案例。“去年上海歌剧院原创的《雷雨》在伦敦上海文化周演出,就得益于企业支持,演职人员200多人的队伍,吃住行,没有企业的支持不可能解决。”魏松说,“我们演出的时候,也非常注重增加品牌意识,在节目的编排上接地气,去西北演出,就唱西北民歌,到国外,就唱外国作品,以这种方式运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