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坚持文化自信的三重逻辑

时间:2016年09月3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唐建军
0

 

  我们的文化自信,在时间轴上,立足历史,是有源之水;立身现实,是有本之木;着眼未来,是有根之苗。在空间轴上,她内蕴于主体,是中华文化的习得属性;外镜于客体,是应对外部刺激的条件反射。在张力轴上,刚柔相济,是自保与自适的统一体,既具有吸纳、感化外物的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又具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内驱力、想象力、自制力。

  在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中,文化自信以独特的地位列入“四个自信”。这一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完善的最新成果,具有坚强的历史逻辑、内容逻辑和现实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坚持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笔者以为,中华文化是文化自信最亲近、最芬芳、最肥沃的思想土壤。

  坚持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结果。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开展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剥削制度,完成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和精神变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族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应对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投身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进入历史上少有的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人民生活全面改善,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目前,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充分彰显,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日益增强,为文化自信提供了牢固的物质基础。

  坚持文化自信是我党文化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党的文化思想经历了若干个发展阶段。从党的一大到五大,党的文化思想处于孕育期,文化内含于宣传工作之中。六大至七大时期,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党的文化思想萌芽。八大时期,文化建设成为执政党的重要任务,文化建设的方针、原则、路径基本确立。九大前到十一大期间,文化建设遭受严重挫折。十二大到十五大,党找到了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十六大把“三个代表”写入《党章》,党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体现了党的文化自觉。十八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写入《党章》,文化自信逐渐成为时代强音。

  坚持文化自信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结果。进入21世纪、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文化工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不断完善,建设触角不断伸向群众需求的最后一公里,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战略,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凝聚力号召力显著提升,全社会正能量明显增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群众享受标准化、均等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文化生活得到较大改善,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改革创新文化体制机制,继承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突飞猛进;文化“走出去”战略喜讯不断,亮点纷呈。这些成就为文化自信提供了鲜活、充足的事实依据。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我们的文化自信,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中国人民才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惨命运,走上独立富强的复兴之路。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成果,不断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得到进一步确证,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更加牢固,文化自信的理论保障愈加坚实。

  我们的文化自信,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为我们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掀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建设高潮,所以各族人民精神力量极大增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变量,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我们的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华文化应对他者挑战的丰富经验。中华文化是包容性文化。从历史上看,中华文化之所以有强大生命力和自信心,就在于她勇于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成果,进而丰富和发展自身。中华文化是抗压性文化。古老的中华文化承受住鸦片战争以来的各种磨难,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反省、守望、探索、奋进,成功跨越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陷阱,走出一条独特的民族兴旺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使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坚持文化自信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贯穿中华文化的家国同构、以民为本的价值主线,满足了各个社会形态不同种族、民族、阶层的精神诉求,形成庞大的受众群体,具有极强的包容性。由忠孝兼修、吃苦耐劳、敬天守时、亲诚惠容等特质构成的文化品格,为实现“两个一百年”提供永恒的精神动力。由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淬炼而成的共产党人精神,为攻坚克难提供了最具韧性的钻力。

  坚持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文化自信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心”和“钙”。作为文化理论发展的结晶,文化自信明确了文化强国建设的初心。只有坚持依托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才能明确文化传统中哪些该传承,哪些该扬弃;文化事业哪些要发大力,哪些要控节奏;文化产业哪些须扶持,哪些该降温;外来产品哪些采取拿来主义,哪些拒之门外,保持解放生产力、代表方向性的社会主义本质。作为文化心理积淀的成果,文化自信是文化强国建设的精神支柱。文化自信象征着中国文化苦难辉煌之后的浴火重生,是中国道路塑造的中国形象、中国精神激发的中国力量、中国梦想凝聚的中国意志。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文化强国才能扎根守魂、强神健魄,形神兼备、血肉丰盈,才不会表金里絮、脱轨逾矩,才能保持以人为本、家国同心的民族特质。

  文化自信是涉及文化历史、文化理论、文化实践和文化心理的交叉学科概念,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深沉的体验、坚定的信念和执著的情感。我们的文化自信,在时间轴上,立足历史,是有源之水;立身现实,是有本之木;着眼未来,是有根之苗。在空间轴上,她内蕴于主体,是中华文化的习得属性;外镜于客体,是应对外部刺激的条件反射。在张力轴上,刚柔相济,是自保与自适的统一体,既具有吸纳、感化外物的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又具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内驱力、想象力、自制力。坚持文化自信,就是遵循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认知与实践的统一,形成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的相互支撑,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文化自强的良性循环,不断激发文化软实力的潜能,增强全党全国人民追寻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编辑:云菲)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