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包括曲艺、戏曲等在内的许多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主要靠师父带徒弟的办法,采取口传心授的方式,承继着艺术的薪火。名师出高徒、严师出高足、师徒亲如父子,就是艺术薪火相传、良好师徒关系的最好佐证。通过拜师来传承发展艺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合理性。
然而,近年来部分行业内部出现的师徒之间地位利益名誉纷争甚至对抗撕裂谩骂等不良现象,引起从业者深刻警醒和社会广泛关注。这充分暴露出传统班社制家族式管理的不合理性,表明封建式陈规陋习有所死灰复燃,侵犯了公民合法权益,甚至可能诱发产生封建式班主、行帮寡头,污染了行业风气,败坏了职业形象,误导了社会大众,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艺百花齐放、创新繁荣的发展势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究其根由,扭曲的师徒关系从一开始,就在拜师这一源头性基础性环节上出了问题。
纵观当下拜师乱象,主要有这样几种:有的基本沿袭古代仪式,程序复杂,规矩不少,与现代社会有莫名的隔膜感;有的主持人言语不干净,随意“砸挂”,极尽搞笑和娱乐之能,失去拜师应有的庄重和气氛;有的场面宏大,装饰豪华,各方参与者众多,有专人登记来者赠送礼物,设宴招待宾客,似乎与拜师无多大关系,给人借机聚餐甚至炫耀之疑;有的师父与徒弟共同收新徒,一次收三五个、七八个甚至更多,我拜您,他拜我,师父与徒子、徒孙三代齐聚,确有“批量生产”之倾向;有的利用收新徒的机缘,把先前所有的徒弟和学生一并邀来,甚至把徒弟和学生的干爹干娘也一起请来,让徒弟和学生一个一个地行跪拜礼、发表感言,最后由师父讲话,给人重回旧社会艺人行会组织的感觉;有的师父来者不拒,不管是不是从艺的材料,一律收为徒弟,而有的徒弟喜欢追星,只为名利,不为学艺。
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提倡文明拜师,坚决抵制封建陈规,坚决剔除传统拜师中封建性的糟粕和江湖陋习、行帮做派,坚决废除不平等的人身强制依附关系。拜师也应与时俱进,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并且能够使其内容和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拜师应科学认识艺术风格之分流派之别,而不是形成行帮组织、帮派体系,也不是加入什么“山头”,当倡慎重收徒、严肃拜师,这才符合拜师的真正意义和本来面目。
做到文明拜师,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拜师的目标是为了传承艺术,不能为拜师而拜师,不能动机不纯不端。拜师仪式的神圣性和庄严性就在于业界公开见证了师徒关系和艺术传承链条的正式诞生,社会有义务监督他们履行各自的承诺,而师徒同样要负起应尽的使命,师者乐教、徒者乐学、教学相长,共同促进艺术的繁荣发展。
2.师徒双方经过协商一致,对“引”“保”“带”三师达成共识,并对整个活动的内容、程序以及主持人、地点、时间的选择等进行精心策划和周密安排。
3.拜师活动应该从主持人串词、来宾讲话、师徒感言、师徒互赠礼物等环节呈现文化的仪式感和现场的庄重感,使师徒双方既感到相见恨晚又觉得心驰神往,同时也让在场的人们受到教育鼓舞和感染。
4.应当由现场一位德高望重、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家吟诵这样一首流传广泛、深受欢迎的赞辞或赞赋:世人传艺兼传德,德艺二字难分割。有德无艺难糊口,有艺无德人笑责。德艺双馨成杰俊,江湖中人但难得。先师开创张口饭,徒辈传承留艺德。
我们只要不忘初心,积极行动起来,认真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和庄严使命,就一定能够捍卫文艺界拜师的纯洁性和严肃性,践行师徒之间出于真诚传承传统艺术而达成的契约精神,弘扬文艺界长期以来形成的尊师爱徒、教学互促、德艺双修、服务大众的优良传统,加强行业自律,倡导以担当使命、扎根人民、创新求精、德艺双馨、健康批评为主要内容的行风建设,构建平等互助、敬业乐群、融洽和谐、奋发有为的良好文艺生态。(炜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