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高颜值”不是天价片酬的借口

时间:2016年09月0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杨颖
0

  【事件】央视新闻批国内演员“天价片酬”挤占制作经费

  【观点】剧,还真不是看脸就行的。没有过硬的制作团队,也是糟蹋明星脸

  央视前些天播出批评国内演员“天价片酬”现象的新闻,提到《如懿传》男女主演片酬加起来达1.5亿,圈内当红小生的片酬动辄8000万到1.2亿,导致制作经费严重被占用,国内影视作品质量堪忧。这则新闻直戳影视圈“怪现象” ,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

  几年前,部分业内人士就开始反对演员高片酬,认为高片酬正步步紧逼制作水准走下坡路。导演陆川曾表示:“一个演员拿走一两千万,已经是很常见的事情了。用全明星真的用不起,是有可能一下子拿走三分之一的制作成本的。 ”但用不起也得用,不然观众不买单,可是用了明星,拍作品时又“囊中羞涩”了,这就是导演难以逃脱的“紧箍咒” 。

  在这“看脸的时代” ,观众同样爱“看脸” 。近来热播剧《微微一笑很倾城》引起无数网友表白主演,一名网友这样吐露心声:“这剧,杨洋就算站在那不说话,我都能追着看完30集,杨洋就算坐着嗑瓜子,我都能看完100集! ”还有网友表示:“不要再跟我说这剧有任何槽点,只要杨洋站在那就成。 ”看到这些“唯明星”的话,许多人可能不过一笑而过,但略加思索就会发现,天价片酬背后实际上是一个颜值的链条、一个“看脸的时代” 。

  不必问“看脸”其所起何处,也不必痛骂观众没内涵、太肤浅,人性所至,喜欢直截了当地看帅哥靓女,本来无可厚非。然而,当融合编导演等诸多环节和丰富文化信息的影视作品被扁平化,被越看越“薄” ,最后只剩下几张“脸” ,甚至这几张“脸”反过来要成为“站在那就成”的标准——对明星的喜恶决定观众对影视作品的评判高低,事情恐怕就不再是一个主观情绪的表达那么简单。在“看脸”的非理性中,观众对演员的表演、故事的叙述、镜头的运用、场景的变换、台词的内涵等“累觉不爱” ,进而失去鉴赏力,制作方和播出平台则唯收视率、唯票房进而投观众之所好而唯“脸” 。最坏的是,在一轮又一轮的传播轰炸中,两者不自觉地被“脸”绑架而成为共谋,唯“脸”恶性循环,不断滚动、扭曲乃至凌驾、摧毁艺术创作的科学链条。

  制片方拍影视剧要先找明星,发行方和电视台买剧要买明星出演的剧,这样的市场行情让明星成了“热饽饽” 。中国内地影视剧市场对“明星”的依赖,加之国内尚缺对演员完善的评估定价体系,多是“随行就市,参考定价” ,相互牵连带动下,演员片酬自然一涨再涨。或许,如今探讨是先有“颜值当道”还是先有“看脸观众”已没太大意义,倒是一些国家的“刹车”办法值得参考。

  风靡至今的韩剧,“招牌”之一就是颜值与演技俱佳的明星,因此韩国明星的片酬曾一度飙升,影响电视剧的制作质量。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韩国电视剧制作产业更面临严冬,于是韩国电视剧制作公司协会于2008年12月初通过决议,从2009年1月起,主要演员片酬单集不得超过1500万韩元,配角不得超过500万韩元。对演员的适度降价,回升了韩剧的市场竞争力。

  话说回来,演员片酬降价只是对一个环节的规范,对于影视剧制作来说,更重要的还得有作品的品质支撑。怎么支撑呢?不是人傻钱多砸物料、比奢华,而是各个环节的精耕细作。比如美剧制作实行“编剧中心制” ,背后不是一支孤军奋战的笔杆子,而是强大的编剧团队。团队内依据不同编剧的特长、风格等予以分工,而创意、情节、对白等要素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一般由团队打造出品。精彩的编剧是强有力的收视保障,因此也降低了对演员“脸”的依赖,制片方也常常大胆起用新人,推动影视圈内“换血” 。

  在笔者看来,“看脸的时代”就像被裹挟在人潮人海中的盲目市场行为,左手是观众的欣赏,右手是商业的机器。当“脸”在娱乐狂欢中依然被炒作高价,资本就会继续欲罢不能,观众的圈中时尚也会继续追捧。但若缺乏文化内涵和制作品质的支撑,泡沫总会破灭。2016年4月首播的电视剧《武神赵子龙》 ,在前三位主演中,尽管有两位是来自韩国的颜值明星,但却无法改变许多网友对该剧的猛烈吐槽,称之为2016荧屏“第一声惊雷” 。因为观众惊讶地发现,赵子龙造型竟与圣斗士莫名神似;画面色调简直“辣眼睛” ;两位老先生相见不仅直呼其名,还用“丧拳”行礼;还有男女主角坐着白马在湖底谈笑风生的反常识剧情……不由得感慨:“剧,还真不是看脸就行的。没有过硬的制作团队,也是糟蹋明星脸。 ”

(编辑:晓婧)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