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经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相关学科教学中虽然已经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但由于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及连续性,往往流于课堂的教学形式,思想教育成效并不明显。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老师要求学生背诵唐诗宋词、经典古文,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并没有向学生教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难以引导青少年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的正能量。当前,学生面临开放的文化环境和网络环境,文化多元及信息对冲使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兴趣度有所下降。很多家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认识不足,有些甚至出现了传统文化断代的现象,家庭对青少年传统文化的教育严重缺失。
针对上述问题或不足,我建议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体来说就是针对不同层次青少年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重点地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追求学用一致的育人效果。小学以培植情感为主,可以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学习书法、诵读古诗等方式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初高中青少年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注重认知与行为的结合,珍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从各种文化体验的感悟中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归属感;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认识国家前途命运和个人价值实现的关系,建立文化自信,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国家尊严和国家核心利益。
改进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要融入中小学各科教学,要运用学生喜爱、生动活泼的多种形式开展教育,特别是要开发和利用社会网络资源,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文化精品,构建校内外结合、互为补充、相互合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格局,力求形成教育合力,产生整体育人的效果。具体方法包括开设国学校本课程;引进名家辅导,开设国学第二课堂;注重培养青少年中涌现出的佼佼者,充分发挥他们在青少年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榜样及示范作用。
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学校开展的青少年学生爱国情怀教育可以从热爱家庭、热爱父母、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做起,可以从爱国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学习了解做起,可以从学习现实生活中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做起,奠定爱国主义情怀的基础。
开展以“仁者爱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在青少年学生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仁爱思想,就是要引导他们从孝敬父母的爱心做起,这是“仁”的原点,然后在与同伴和师生交往中、在和周围人有不同意见时要有大爱之心、感恩之意,乐意帮助他人,关爱社会。因而,在青少年学生中要积极提倡随手公益,节约用水用电用粮,力所能及参加社会慈善、环保公益活动,提倡“日行一善”,把做好事、帮助他人当作习惯,培育尊重自然的生态文明意识和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这对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文明素养、高尚品格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