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无意中与民间文艺结缘
邓友梅、福庚、冯骥才、费礼文在第四次文代会上
说起冯骥才和文代会的渊源,那得追溯到1979年的第四次文代会。当时的冯骥才写小说初露锋芒,摹古画早已闻名,但此时天津代表团文学方面的名额却只剩下一个,这就意味着在年轻的作家里面,冯骥才和蒋子龙只能上一个。于是,冯骥才就被安排到民间文学方面去了。冥冥之中他就跟民间文艺结了缘。
“在那个会上我一个人都不认得。我估计,钟敬文先生、贾芝先生,这些民间文艺界的老先生、老前辈当时都在场。”队伍不熟悉固然是一方面,更主要的原因是,这位后来的民间文艺事业的旗手“心思”还在别处:“当时我找个机会就跑到作家那边去了。”于是就有了冯骥才和邓友梅、福庚、费礼文在一起“瞎白话”的照片。冯骥才把衣领翻下去貌似穿着西装的形象格外引人注目,或者说意气风发。
当然,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他的身高。冯骥才说,第四次文代会有“三怪”。第一怪,“最高的就是我,——到现在也还是我。”第二怪是,最矮的一位作家身高才1米52,恰住在他对门,“所以我俩就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第三怪是来自香港的作家何达,会议期间穿着大裤衩,放今天估计也很让人咂舌,何况当时开会的时间跟今年差不多,也是冬天。
第四次文代会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不久召开的,很多作家艺术家是从“牛棚”里面出来参加这次盛会的。“那是一次充满激情的大会。”冯骥才说,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小平同志在人民大会堂里的讲话,其中有一句话到现在想起来都还觉得振奋。“那句话掷地有声:写什么和怎么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他说‘不要横加干涉’的时候把手一挥,全场鼓掌,时间起码有一分钟。”
那是一次充满激情和文艺气息的盛会。冯骥才回忆说:“一会儿丁玲过来了,一会儿艾青过来了……但那已经是32年前的事了,我现在也觉得我老了。”不过,年届70岁的冯骥才说这话可不是为了伤感。作为民间文化的守望者,还有很多很多的事情等着他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