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出精品力作 李冰畅谈文学发展
乘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东风,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文学界的盛会,是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学事业大团结大繁荣大发展的盛会。在作代会召开前夕,记者专访了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冰,请他畅谈中国文学发展的形势与机遇、成就与挑战。
中国文学步入黄金机遇期
记者: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行了专题研究和部署。许多作家认为,中国文学正步入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对此您作何理解?
李冰:十七届六中全会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同延安文艺座谈会一样,在党领导文化工作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延安文艺座谈会主要是解决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六中全会主要解决的是文化如何发展繁荣的问题。
如何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不能不使我们回想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之后的情景。当时改革发展的机遇对于各地来说是均等的,有些地方行动得快,有些地方稍迟缓一些,结果不言自明。今天,中国文化又面临这样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在这个机遇面前,我们应正确把握中国文学所处的历史方位,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大有作为。
记者:近年来,中国文学与时俱进,观念、内容、风格、流派不断创新,体裁、题材、形式、手段日益多样。您如何评价中国文学的现状?
李冰:胡锦涛总书记5年前曾经将中国文学界的状况概括为九个字: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这不仅是一个很高的评价,更是一个很高的要求。经过文学界共同努力,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又有了新的发展。比如,5年来,文学创作成果丰硕,新发表的文学作品数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以长篇小说为例,5年间出版新作近万部,平均每年约2000部。这还不包括数量更为巨大的网络长篇小说。
回顾以往的实践,我们有许多经验体会,其中最深刻、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发展道路。
衡量时代文学成就最终要看精品
记者: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文学的代表作。衡量一个时代的文学成就最终要看精品。为什么现在的许多文学作品,没有以往历史时期那样广泛的影响力?
李冰:原因有很多。首先是今天文化消费的样式不断丰富,受众的选择比过去更多元;其次是今天的社会节奏愈来愈快,在这种情况下产生某些稍显浮躁的社会心态,没有那么多人沉下心去细读文学作品;当然某些作家在创作上也受这种浮躁、肤浅之风的影响。
我认为,文学能不能成为精品有两个因素:一个是文本要写得好;还有一个是要被受众广泛阅读。
记者:如何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营造有利于多出精品力作、多出名家、大家的环境?
李冰:引导作家创作生产,是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位的任务,是我们各项任务的核心。具体说来,有三个关系需要着力把握:第一是思想倾向和艺术倾向的关系,无疑应该把思想倾向引导放在首位;第二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社会效益要放在第一位;第三是作品数量和作品质量的关系,我们引导创作要在作品质量上下功夫。下一步,我们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营造有利于多出精品的条件和环境上,实行精品战略。
精品源于作家对生活的丰厚积累和深刻认识。要继续实施作家定点深入生活制度,使深入生活与创作需要更紧密地对接。